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阶段。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素质教育推进以及知识经济发展,基础教育系统对师资需求由传统教育的数量需求型向质量需求型转变,对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在转型发展中,要从理论和实际上回答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序幕。而满足新课改需要的地理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的瓶颈。地理新课程改革后,要实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对其培养理论指导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课改后的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师范)为例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地理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两大方面进行对比探究,分析高校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对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提供一定启示。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透析与解读,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同时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将新旧两个版本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解读地理新课改具体的改变。在对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透析的基础上,提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师范生的新要求。第一,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地理师范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同时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做到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第二,要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标中地理课程目标呈现出“多元化”、“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地理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地理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第三,知识能力要多样化。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师范生,不仅要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还要具备多样技能和多方面能力。第四,课程评价要多样化。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提出新的建议,地理师范生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课程评价。第五,学会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地理课程实施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第六,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地理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的能力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决策,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三所高校的地理师范生培养为例,介绍三所高校基本情况,并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分析三所高校在地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针对三所高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分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之处,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新课改背景下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地理师范生的培养,首先,要更新地理师范生培养理念。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协作式培养理念;其次,要调整地理师范生培养目标。以“加强基础、扩宽专业、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突出地理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性特点,进行培养目标的整体优化。第三,优化地理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导向。重视地理师范生教育实践,加强教育实践的监督管理。最后,完善地理师范生培养的制度保障。从政府和高校两方面着手,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激励政策。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的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不能再固守陈规,必须逐步构建灵活、开放、多元化的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才能培养更多满足新课改需要的高质量地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