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开展针刺干预治疗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发掘一项确有疗效、利于推广的针刺方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60例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对照组)和针刺加中药组(治疗组)。4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的SCORAD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等资料,对患者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按四级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尼莫地平法),得出结论。结果:1SCORAD评分两组内前后SCORAD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的SCORAD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SCORAD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7>0.05),在治疗12周后的其SCORAD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表明在改善脾虚湿蕴型AD皮损、瘙痒、睡眠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瘙痒指数VAS评分两组内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的VAS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VAS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5),但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的VAS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1>0.05)。表明针刺对瘙痒的控制作用在治疗的前4周更为有效。3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内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分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分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6>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法皆可改善AD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4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两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的ISI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和治疗12周后的ISI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但治疗第8周后两组间的IS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154>0.05)。表明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优于对照组。5四级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尼莫地平法)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不大;但两组显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能提高中药治疗的显效和痊愈水平。结论:1针对服用中药治疗的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其显效和痊愈水平。2针刺结合中药可以有效的改善AD患者的瘙痒、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