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出现在中国东北的一条跨国铁路线,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文化线路。从筑路工程开始,中东铁路经历了东清铁路筑路时期、日俄战争及南北分治时期、中苏共管时期、日本占领全线时期。在此过程中,以俄国、日本侨民和中国中原百姓为主要成分的各族裔移民不断涌入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大小站点和城镇,拉开了以建筑文化为载体的、多民族文化传播互动的序幕,并使原本清寂落后的东北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波较集中的城市化、现代化壮阔场面。 论文立足文化线路视野,深入探讨这条百余年历史的文化线路的建筑文化问题。四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其整体线索和表述逻辑是:相关概念描述;传播过程考察;文化载体揭示;文化现象辨析;文化特质解读。具体包括:第二章详尽阐释了中东铁路建筑文化发生在中、俄、日乃至更多国家之间跨文化传播的面貌;揭示了在建筑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传播、碰撞、适应、接受、选择过程及内在规律;第三章全面呈现了作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载体的建筑功能、空间、材料及技术等多类型建筑形态;第四章发现并解析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建筑“模件”、“合成”、“流变”等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文化蕴涵;最终在第五章提取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的特有品质,即:“涵化·转型”的构成性质、“包容·创新”的艺术特色、“俭省·因借”的技术理念和“有类·无界”的伦理蕴涵。 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建筑文化“式”、“法”、“意”三个层面,遵循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的科学性。论文引入了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符号学、类型学等理论,并特别运用了历史织补、田野调查、文献考证、档案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现存建筑遗产数月时间、万余华里路线、二千余座建筑的田野调查为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保证。借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建立一整套建筑文化的档案,对所有子课题建立问题的层级系统,确保研究的逻辑性。论文具有充分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为全面建构东北地区建筑文化历史与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后续的深入研究、价值评估、线路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资料准备,为学术界及政府决策层客观认识及评价这份独特的文化,避免在以“保护”为名的“开发”中造成二次破坏,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