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建筑文化解读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b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出现在中国东北的一条跨国铁路线,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文化线路。从筑路工程开始,中东铁路经历了东清铁路筑路时期、日俄战争及南北分治时期、中苏共管时期、日本占领全线时期。在此过程中,以俄国、日本侨民和中国中原百姓为主要成分的各族裔移民不断涌入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大小站点和城镇,拉开了以建筑文化为载体的、多民族文化传播互动的序幕,并使原本清寂落后的东北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波较集中的城市化、现代化壮阔场面。  论文立足文化线路视野,深入探讨这条百余年历史的文化线路的建筑文化问题。四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其整体线索和表述逻辑是:相关概念描述;传播过程考察;文化载体揭示;文化现象辨析;文化特质解读。具体包括:第二章详尽阐释了中东铁路建筑文化发生在中、俄、日乃至更多国家之间跨文化传播的面貌;揭示了在建筑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传播、碰撞、适应、接受、选择过程及内在规律;第三章全面呈现了作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载体的建筑功能、空间、材料及技术等多类型建筑形态;第四章发现并解析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建筑“模件”、“合成”、“流变”等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文化蕴涵;最终在第五章提取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的特有品质,即:“涵化·转型”的构成性质、“包容·创新”的艺术特色、“俭省·因借”的技术理念和“有类·无界”的伦理蕴涵。  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建筑文化“式”、“法”、“意”三个层面,遵循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的科学性。论文引入了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符号学、类型学等理论,并特别运用了历史织补、田野调查、文献考证、档案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现存建筑遗产数月时间、万余华里路线、二千余座建筑的田野调查为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保证。借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建立一整套建筑文化的档案,对所有子课题建立问题的层级系统,确保研究的逻辑性。论文具有充分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为全面建构东北地区建筑文化历史与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后续的深入研究、价值评估、线路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资料准备,为学术界及政府决策层客观认识及评价这份独特的文化,避免在以“保护”为名的“开发”中造成二次破坏,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经系统化的规划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作用。我国规划法规中没有单独提出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布局的要求,城市公
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伴随着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消费理念转变,传统步行街单一的购物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集购物、休闲、商务、文化、娱乐、观光
基于对城市形式的描述和分析,论文归纳总结了上海近代法新租界城市建成空间的物质性发展,剖析了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机制。以此为主体,兼有探究中国近代城市形式的研究方法为侧面,论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高层住宅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高层住宅建筑的发展,给建筑防火设计和消防灭火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也对现
展示空间不仅是展示的场所,也是人员活动的场所。21世纪以来,展览业受到高度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产业。随着展览活动重要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展览设计的重点放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与生产要素高度集中于城市范围之内,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资料定向集中使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作为城市地缘结构重要组成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由于
城镇化是城镇发展的过程,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产生各种不同的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城镇体系网络,而就全省而言,对省域城镇体系作出合理的战略规划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建造有关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热潮,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柏林的纪念主题更倾向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