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预处理甘蔗渣及酶水解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渣是甘蔗制糖工业的副产物,其产量随着甘蔗乙醇工业的繁荣逐年增大。通过预处理和酶水解将甘蔗渣转化为单糖是将甘蔗渣转化为生物燃料和基础化学品的关键步骤。有机溶剂预处理能够脱除甘蔗渣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显著提高纤维素酶的水解效果,同时获得糠醛、木质素等副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发了不同的甘蔗渣有机溶剂预处理及转化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在2-甲基四氢呋喃(MTHF)/AlCl3水溶液中转化甘蔗渣同时获取糠醛和易于水解的纤维素残渣。工业使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糠醛的工艺通常使用H2SO4或HCl等强酸作催化剂在苛刻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因此造成原料中的纤维素严重分解,不能被有效利用。本章首先在150℃考察酸的种类对甘蔗渣中半纤维素转化为糠醛以及纤维素降解的影响。FeCl3或HCl作催化剂时,糠醛收率的极大值分别为49.2%和54.8%,高于AlCl3条件下的糠醛收率35.5%。然而,由于FeCl3和HCl作催化剂的反应强度较高(CSF分别为1.8和2.6),甘蔗渣中的纤维素严重降解,葡萄糖收率分别达到19.9%和21.3%。以AlCl3作催化剂完成反应,纤维素基本保存在残渣中,葡萄糖收率仅为0.7%。向酸催化剂中加入NaCl,考察其对甘蔗渣中半纤维素转化为糠醛和纤维素降解的影响。发现FeCl3和HCl作催化剂时加入NaCl不能明显提高糠醛收率,却显著加速了纤维素的降解。而AlCl3作催化剂时,糠醛收率显著提高到56.2%,但对纤维素降解影响不明显。在NaCl-AlCl3水溶液体系中加入有机相MTHF能够进一步提高糠醛的收率,并降低残渣中的木质素含量。考察了温度、时间、AlCl3浓度和NaCl质量对甘蔗渣在MTHF/AlCl3水溶液两项体系转化为糠醛的影响及MTHF、AlCl3和NaCl对糠醛收率和残渣物理性质、化学组分和酶水解的影响。使用0.45g甘蔗渣,加入9mL、0.1M的AlCl3水溶液、浓度10wt%的NaCl和9mL MTHF,在150℃反应45min,糠醛收率达到58.6%,而甘蔗渣中90%以上的纤维素仍然保留在残渣中。所得残渣经过酶(纤维素酶用量30FPU/g葡聚糖,β-葡萄糖苷酶用量20CBU/g葡聚糖)水解,96h的葡萄糖收率达到89.3%。该工艺中有机相经循环利用3次后糠醛浓度达到11.4g/L。水相在重复利用过程中催化活性没有下降。  (2)乙醇加氧预处理甘蔗渣。无外源催化剂存在时,有机溶剂预处理通常需要很高的反应温度(>180℃)才能有效脱除木质纤维素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本研究首次将O2-乙醇溶剂体系用于甘蔗渣预处理,通过甘蔗渣在O2气氛中部分氧化生成有机酸,加速有机溶剂预处理过程。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O2压力及乙醇浓度对材料回收、水解液pH值、残渣中葡聚糖含量、木质素脱除率和木聚糖脱除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160℃,时间80min,O2压力1.5MPa,乙醇浓度40/60的条件下,甘蔗渣中葡聚糖的含量由42.2%提高至86.3%。木聚糖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为8.2%和7.4%。甘蔗渣中82.9%的木聚糖及83.3%的木质素被脱除,而95.1%的葡聚糖保留在处理后的残渣中。水解液中甲酸和乙酸的含量达到5.42g/L,而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HMF)等发酵抑制产物浓度为0。比较了不同公司提供的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和蛋白质浓度。然后用纤维素酶Cellic CTec2对处理后的甘蔗渣进行了水解。处理后的样品比微晶纤维素更容易被纤维素酶水解。酶用量为4.96mg蛋白质/g底物时,处理后样品72h水解的葡萄糖收率比未处理的样品提高4.97倍。酶用量提高至12.1mg蛋白质/g底物后,葡萄糖收率高达93.3%。提高酶反应的底物浓度至8%,水解液中可发酵糖(葡萄糖和木糖)的总浓度达到60.3g/L,同时,葡萄糖的收率仍保持在70%以上。  (3)乙醇低温湿热氧化预处理甘蔗渣。在较高温度(≥160℃)的有机溶剂或碱溶液中对木质纤维素进行湿热氧化预处理,大量聚糖被氧化生成有机酸等产物,造成可发酵糖的损失。本研究将预处理温度降低至120℃,在乙醇浓度30/70和O2压力1.5MPa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残渣收率及水解液的pH值逐渐下降,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除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反应时间延长到9h,残渣的回收率为59.7%,水解液的pH值降至2.85。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除率分别达到59.6%和48.1%。此时,预处理的强度因子CSF为0.47,被脱除的葡聚糖和木聚糖主要以寡聚糖的形式存在于水解液中。水解液和残渣中葡聚糖、木聚糖和阿拉伯聚糖的总回收率分别为99.7%、91.5%和94.5%。通过水解液沉淀获得木质素,回收率为46.2%,略低于N2气氛下乙醇湿热预处理得到的木质素(回收率56.8%)。对预处理后的甘蔗渣进行酶水解,葡萄糖和木糖的收率随着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除而逐渐提高。在O2中湿热氧化预处理9h,葡萄糖和木糖收率较未处理的甘蔗渣分别提高4.1倍和7.7倍。处理时间12h以上,甘蔗渣的水解效果与微晶纤维素相当。  (4)水热预处理和湿热氧化两步法分离转化甘蔗渣成分。通过水热预处理可以有效脱除木质纤维素中的半纤维素,然而预处理所得水解液中单糖的浓度低,呋喃类降解产物的浓度高,另外,水热预处理也不能脱除木质素。将水热反应与水解液的湿热氧化结合起来,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地将半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糖,同时降低糠醛及木质素等抑制发酵的副产物浓度。因此,本研究首先在180℃考察水热预处理的时间对甘蔗渣化学组分及水解液中产物分布的影响。水热处理30min后,甘蔗渣中的木聚糖含量由22.3%显著降低至8.1%,木质素含量仍然有29.0%,而水解液中单糖的浓度只有3.86mg/mL。接着,在140℃、O2压力1.0MPa条件下对水解液进行湿热氧化处理,反应60min后单糖和有机酸的浓度分别提升至9.08和7.03mg/mL,同时糠醛和HMF浓度降至0。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水热预处理后的固体残渣,以降低其木质素含量。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木质素含量分别减少至8.0-16.0%和14.3-20.9%。不同处理方式脱除木质素的效果依次为Et-160-O2>Na2CO3-120-O2>Et-160-N2>Et-120-O2>Na2CO3-120-N2>Et-120-N2。  综上所述,本研究尝试了MTHF/NaCl-AlCl3、O2-乙醇溶剂等不同体系和不同方法对甘蔗渣的预处理和转化。利用MTHF/NaCl-AlCl3体系可以将甘蔗渣的半纤维素部分转化为较高收率的糠醛,同时纤维素较为完整地保留在残渣中,但是该方法对木质素的脱除效果较差。使用O2-乙醇溶剂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脱除甘蔗渣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并显著改善残渣的酶水解效果。通过降低O2-乙醇溶液预处理的反应温度可以减少聚糖的氧化。将水热预处理和湿热氧化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分离甘蔗渣。通过对甘蔗渣水热预处理后得到的水解液进行氧化处理,可以提高其单糖浓度同时减少降解产物残留。研究结果表明,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充分地转化和利用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有望提高木质纤维生物质预处理技术的效率和经济性。
其他文献
我国建筑行业能得以快速稳步发展,主要是因为在日常建筑施工中使用了混凝土材料.而眼下房屋建设中的受力部分已不能单一地只使用混凝土材料,这种建筑材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建筑工程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当然同时建筑工程管理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及白藜芦醇对人卵巢癌高转移细胞HO-8910PM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结论:在体外实验中芦荟大黄素、白藜芦醇能抑制HO-8910PM细胞的迁移运
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社会建筑工程的质量与环保等需求突出,外保温节能施工技术符合建筑工程环保需要,要完善建筑工程体系,还需要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发挥外保温技术
房屋渗漏不仅影响房屋功能的正常使用,而且缩短房屋建筑的使用时间,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房屋的施工质量,给用户创造良好的生活体验,需要对房屋工程的
变电站仿真培训在运行人员培训以及联合反事故演习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最大的优点是仿真的事故现象、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均与生产现场一致。国内外对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电力系统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仿真系统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技术难度、开发时间对系统仿真范围及仿真程度界定的影响,确立了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其中住宅建设项目不断增多,而人们越来越重视房屋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加固技术对提高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
矿用空气压缩机是矿山企业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它主要用来通过输送高压气体,为矿山工人使用的风动工具,例如风镐、风钻等提供动力。但是,矿山的施工现场对高压气体的需求量并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建筑能耗趋势,接着分析了应用建筑施工技术优化降低建筑能耗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传统的异步电机起动方式无法兼顾起动电流、起动转矩和起动时间等性能指标,难以满足电机重载起动的要求;而离散变频软起动具有低起动电流、高起动转矩等特性,尤其适用于重载起动场合,同时还具有拓扑结构简单、起动时间短等优点。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离散变频软起动还存在控制过程复杂、起动性能不够理想等问题,需要对起动过程进行合理地简化,并对起动控制策略进行系统地优化。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