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城乡隔离、改革开放后的城市主导,以及21世纪以来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发展地位仍然不平等,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要素流动仍然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借鉴国际经验,走适合中国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本文首先对城乡关系、城乡互动的基本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理论阐释,重点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模式进行总结,然后利用中国近年来的城乡数据以及政府推出的城乡政策,将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的阶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城乡互动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观点如下:(1)尝试从动态的视角分析城乡关系的演进规律及其理论阐释: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产品流动、原材料流动以及资源流动,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城市具有聚集经济特征,因而在发展次序上,如果选择先城后乡,则能发挥城市的极化作用和扩散效应;城乡空间结构依据人口、经济活动密度可以采用网络布局模式实现城乡互动。根据要素流动、城乡发展特征,可以将城乡关系演进分为城乡独立发展、乡村推动发展、城市主导发展、城乡二元发展、城市带动乡村发展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六个阶段。(2)根据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城乡发展次序、城乡空间特征等方面,总结并提炼城乡互动的国际模式:要素自由流动、先城后乡的美国模式;要素自由流动、城市偏向的拉美模式;要素非自由流动、城市偏向的亚洲模式;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空间融合的欧洲模式。分析各种模式下要素流动、城乡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绩效等方面的相互关系。(3)借鉴国际经验模式,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特征,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发展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分地区采取不同的互动模式,如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欧洲地区的区域网络模式,而对于中部地区则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先城后乡”的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加快城乡产业互动,加大农村产业的科研投入,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地区合理流动;完善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