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研究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并证实颈部肌群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名无颈椎疾患及神经肌肉障碍疾患的志愿者与60例颈椎病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以肌腹中心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不同肌肉相应感兴趣区内的ADC值和FA值,比较无颈椎疾患及神经肌肉障碍疾患的志愿者与颈椎病患者同一肌肉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束图,观察比较两者肌纤维束的异同。结果:无颈椎疾患及神经肌肉障碍疾患的志愿者与颈椎病患者左侧胸锁乳突肌的ADC值比较P=0.015(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右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ADC值比较均是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无颈椎疾患及神经肌肉障碍疾患的志愿者与颈椎病患者右侧头半棘肌、右侧头颈夹肌、左侧头颈夹肌和右侧胸锁乳突肌的FA值比较分别为P=0.002(P<0.05)、P=0.039(P<0.05)、P=0.030(P<0.05)、P=0.004(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侧颈半棘肌、左侧头半棘肌、左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FA值比较均是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无颈椎疾患及神经肌肉障碍疾患的志愿者与颈椎病患者具有弥散各向异性差异的同一肌群,颈椎病患者肌纤维束较无颈椎疾患及神经肌肉障碍疾患的志愿者稀疏、且走行紊乱。结论:颈椎病患者部分颈部肌群弥散受限,且肌纤维束稀疏紊乱,初步说明颈部肌群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肌群有受损表现。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不同类型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说明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受损程度的差异。方法:根据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将以头、颈、肩、臂疼痛、颈部易疲劳和颈部僵硬为主要症状,且颈部MRI检查无明显椎间盘突出和脊髓改变的患者列为颈型为主颈椎病,其他患者则列为其它型。60例颈椎病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以肌腹中心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并比较颈型为主和其它型颈椎病患者同一肌肉相应感兴趣区内的ADC值和FA值;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束图,观察比较两种类型肌纤维束的异同。结果:颈型为主颈椎病患者32例,其它型颈椎病患者28例。颈型为主颈椎病和其它型颈椎病患者的两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ADC值比较均是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型为主的颈椎病与其它型颈椎病患者的左侧颈半棘肌、右侧头半棘肌、左侧头半棘肌、右侧头颈夹肌和右侧胸锁乳突肌的FA值比较分别为P=0.048(P<0.05)、P=0.020(P<0.05)、P =0.009(P<0.05)、P=0.037(P<0.05)、P=0.039(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右侧颈半棘肌、左侧头颈夹肌、左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FA值比较均是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颈型为主和其它型颈椎病患者具有弥散各向异性差异的同一肌群,颈型颈椎病患者较其它型肌纤维束损伤严重。结论:肌肉受损时弥散各向异性减低,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受损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即出现颈部肌群的损伤。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椎管不同程度狭窄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明确椎管不同程度狭窄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损伤的差异。方法:60例颈椎病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矢状面T2WI图像将椎管的受压程度分为三级,即仅硬膜囊受压(I级)、硬膜囊和脊髓均受压但无脊髓变性(II级)、硬膜囊和脊髓均受压且存在脊髓变性(III级);而后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以肌腹中心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并比较椎管不同程度狭窄的颈椎病患者同一肌肉相应感兴趣区内的ADC值和FA值。结果:60例颈椎病患者中椎管狭窄者58例,仅硬膜囊受压者33例,硬膜囊和脊髓均受压但无脊髓变性者12例,硬膜囊和脊髓均受压且存在脊髓变性者13例。椎管不同程度狭窄的颈椎病患者两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ADC值和FA值比较均是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狭窄是颈椎病长期演变的结果,此时颈部肌群损伤已是慢性期,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其颈部肌群的损伤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