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o)-M-B-Cu非晶合金的制备与表征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ITPERM型软磁合金Fe(Co)-M-B-Cu (M=Nb、Zr、Hf等)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优异的高温软磁性能,最有希望用于第二代电动航天飞机(MEA)和其它高温应用领域。其非晶前驱体具有高磁导率、高饱和磁通密度、低矫顽力、频散特性好等特点。所以其非晶前驱体的优良程度直接决定了HITPERM型软磁合金性能的好坏。本文是以高纯金属为原料,采用单辊液相急冷法,制备Fe(Co)-M-B-Cu (M=Hf, Zr)软磁非晶材料。用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了显微镜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标定。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差热分析仪对样品磁性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实验过程归纳如下:1、合金成分设计:按(Fe1-xCox)86M7B6Cu1分子结构式,分别选取x=0.3Fe60Co26Hf7B6Cu1、x=0.4Fe52Co34Hf7B6Cu1Fe52Co34Zr7B6Cu1Fe52C035Hf7B6、x=0.5Fe43Co43Hf7B6Cu1、x=0.6Fe34Co52Hf7B6Cu1,其中B元素的添加采用了两种原料:纯B和FeB。2、非晶合金的制备:使用纯度为99.99%的金属单质铁、钻、铪、锆、硼、铜,准确称量后采用电弧炉将原料熔炼成母合金(熔炼次数分别为4次和8次),再利用单辊急冷法通过单辊成型设备制备非晶薄带(辊面线速度速分别为49m/s和45m/s,保护气氛为纯度≧99.999wt%的Ar)。薄带宽度约3mm,厚度约30μm。3、综合采用XRD、TEM、MS等分析方法对制备态合金进行非晶态的鉴定。4、热稳定性分析:对非晶样品分别进行差热分析(DTA)实验,选取升温速率为5℃/min、10℃/min、15℃/min、20℃/min、25℃/min,个别样品含有30℃/min,采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各样品的晶化激活能,从激活能计算结果来看,使用高辊速和纯硼的样品晶化激活能更高(299.7kJ/mol),稳定性普遍较好,同时熔炼次数的不同也会对样品的热稳定性造成影响,将组元Hf用Zr取代可以提高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若去掉组元Cu,得到的Fe52Co35Hf7B6非晶样品晶体化激活能最高(395.9kJ/mol)。5、分别对Fe-Co-Hf-B-Cu、Fe-Co-Zr-B-Cu、Fe-Co-Hf-B三种样品进行磁性测量,VSM结果表明Fe-Co-Hf-B-Cu的矫顽力最低(0.58326G),饱和磁化强度最高(167.32emu/g),软磁性能最好,但Fe-Co-Hf-B-Cu样品的热稳定性要略逊与其他两个样品。说明对热稳定性和磁性同样优良的样品还有待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提速铁路建设以全新的模式发展,提速铁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运送效率,缩短了旅客的出行时间,而且也使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贸
随着集成电路在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产品对抗静电放电(ESD)的要求越来越高,CMOS集成电路由于自身比较小的特征尺寸和比较低的电源电压,其ESD保护的重要性一直受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而占存储空间最大的信息量则是图像。图像信号在产生、传输和记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变得模糊,这对于后期进行图像分割、特
西班牙ZARA品牌已成为"快时尚"的代名词,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总结ZARA品牌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其优秀的设计师团队、有效的价格策略、独特的产品策略、高效的
总结沈舒文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认为胃癌前病变常呈虚实夹杂之态,虚以气阴两虚为主,实为在虚基础上的气滞、湿阻、痰结、毒聚,核心为毒瘀交阻;治疗以补气养阴、解
本文采用硅酸钠、钨酸钠、偏铝酸钠、硼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电解液,以高硅含量的ZL102铸造铝合金为基体,采用液相等离子体技术,在基体表面制备了陶瓷膜层。实验研究了电源模式
1949年新中国教材建设起步至1989年课程理论兴起,是我国教材建设和理论探索新的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变革以新民主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旨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遵
电磁膨胀环加载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实验技术,该加载方法没有机械力产生的波效应作用。本文利用电磁驱动膨胀环的电磁学系统方程及电-磁-结构多物理场耦合的三维
铁路运输以其快速、安全、节能、运量大、环保等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铁路运输正向着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因此对钢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新的钢
对药又称"姊妹药"或"药对",是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相互配伍的形式,同时也是单味中药应用向复方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中医临床用药组方上,通过两味中药之间的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