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内障无论是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都是最常见的致盲疾病,尤其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过去称为老年性白内障),在白内障中占了大多数。自开展从第一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至今,无数的白内障患者又重见光明,随着患者对此术后效果的期盼及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参与,该类手术的技术及设备也在不断发展与提高。手术方式、方法及手术器械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该术式总体呈现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趋势。这样的发展也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然而,对于一些患者,是否一律的手术切口越小,术后并发症就越少,术后效果就越好,仍有待商榷。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视轴区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核硬度为Ⅲ级(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80只眼,随机分成3组,A组使用19G超声乳化针头,B组20G,C组21G,均采用相同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散光及视力情况。术后随访三个月。结果:三组患者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d、1wk、1mo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o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核硬度情况下,超声乳化针头管径越小,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更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丢失,不但角膜散光没有改善,反而会因角膜切口组织水肿导致术后早期角膜的散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