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花费五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长篇力作《拯救溺水鱼》代表了她近年来创作上的一个高峰。从1989年第一部作品《喜福会》问世以来,到后来的《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之女》,谭恩美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即对华人家庭中母女关系的描写,同时涉及到华人移民的身份问题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等问题。但是在《拯救溺水鱼》中,谭恩美却对这些问题有了大胆的突破和超越,显示了她在创作题材和跨文化视野上的重大变化。本文即从文本细读入手,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拯救”悖论的主题,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探讨这部作品所代表的华裔文学的新方向。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论文作一个全面的概述。第一章讨论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拯救”的悖论模式。本章指出“东方”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自在体,有着内在的价值体系,并不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也不需要西方那种一厢情愿的“拯救”,所谓的“拯救”只能破坏东方文化自身的完整性,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西方文化在对东方文化的重新认识过程当中则可以汲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有效元素,达到“自我拯救”的目的。第二章讨论东西方男女两性“拯救”的悖论模式。本章从解构西方人的“巨人形象”和东方人的“刻板化印象”入手,对白人的“拯救神话”进行颠覆,并重塑了新东方女性的形象;同时指出身心均患顽疾的西方人无法担当任何“拯救”的角色,相反,东方人那种和谐、天人合一的内在价值观念恰恰是“拯救”西方人身心顽疾的良药,而爱与沟通和理解则在其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将“拯救”的悖论问题上升到了哲学和道德的层面,指出无论是文化的拯救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之间的相互拯救都不能仅仅以满足自己的道德感为依据,而要从动机、方式、途径和效果几个方面来考察“拯救”的目的和价值,也就像谭恩美所说的“我们不能只有意图而不计后果”。结语部分指出《拯救溺水鱼》正是华裔文学从传统的华人移民家族(或家庭)式书写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的一个过渡,从纵的方面体现了华裔作家的历史性眼光,从横向方面则体现了他们的全球化眼光,为华裔文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