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Motschulsky)是我国为害落叶松(Larix spp.)的主要害虫。作为次期性害虫的先锋种,除了侵害新伐倒木、濒死木,在发生盛期还可以危害健康木和衰弱活立木。落叶松八齿小蠹主要为害我国异域分布的三种寄主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作为北方落叶松人工林蛀干害虫的先锋种,对我国目前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长喙壳真菌与小蠹虫普遍能够形成稳定的伴生关系。而且这种伴生共同体对寄主树木造成的伤害要远远高于单种昆虫或单种真菌对寄主所造成的伤害。研究落叶松八齿小蠹与长喙壳真菌之间的伴生关系,明确其伴生真菌区系,能够为防治落叶松八齿小蠹,以及制定防治病虫复合危害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和依据。通过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地区进行全面调查,系统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寄主组织和各虫态、虫体标本,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初步研究发现,超过40个属的真菌栖居在我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侵害的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内。对小蠹虫伴生的主要类群长喙壳真菌,进行系统研究,包括生物学、生理学特性以及系统发育分析,明确了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长喙壳真菌区系组成。进一步对落叶松八齿小蠹与C. fujiensis的种特异性伴生进行了研究。试验在三种落叶松分布的17个地区进行了标本的采集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工作,共获得真菌1036株,其中长喙壳类真菌150株,分别为Ophiostoma,Ceratocystis,Grosmannia,Ceratocystiopsis四个属真菌。其中,Ophiostoma属菌株数目和种类最多,达到123株真菌,共7个种。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β-tubulin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寄主落叶松上发现1个未定名长喙壳真菌新种O. cf. bicolor。O. cf. bicolor与Ophiostoma bicolor菌落形态相似,亲缘关系较为接近,但显微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在MEA培养基上,该种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初期,菌丝白色近无色透明,表生或埋生于培养基内,随着生长,菌丝由无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或橄榄绿色。该菌种容易形成黏性的分生孢子团。目前在我国华北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上均有发现。同时,在寄主樟子松上也发现1个小蠹虫伴生菌未定名新种O. cf.saponiodorum。组成长喙壳真菌区系的种类还包括Grosmannia spp.,Ophiostomaabietinum,O.kryptum,O. cf.saponiodorum,O. floccosum,O.minus,O. brunneo-ciliatum,Ceratocystisfujiensis和Ceratocystiopsisminuta。其中,O.abietinum,O.kryptum,O. brunneo-ciliatum和O. floccosum为中国新纪录种,O. brunneo-ciliatum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与落叶松八齿小蠹稳定伴生。通过对获得的Ceratocystis属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基于ITS、β-tubulin、MAT-2HMG box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首次确定了长喙壳真菌Ceratocystisfujiensis在我国东北地区异域分布的三种落叶松林内普遍存在,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稳定的伴生关系。作为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主要真菌,也是伴生菌区系中的先锋种和致病力最强的病原菌,C. fujiensis在我国落叶松人工林的广泛分布值得高度重视,将为制定防治病虫复合危害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齿小蠹属昆虫与长喙壳真菌间的种特异性伴生假说。同时,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与C.fujiensis在亚洲范围内的不同地理种群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多样性,预示着特异性伴生在不同种群间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