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噬是一种发生在亚细胞水平下的细胞“自我吞食”,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降解过程,将部分的胞浆和细胞器通过双层膜隔离到自噬体囊泡中,而后再运送到溶酶体或者液泡中被分解为大分子,以供细胞回收利用。这是一种细胞自身对于外界不利的生存条件的一种缓解性保护行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都在持续走高,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虽然只占到了甲状腺癌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在甲状腺癌的相关死亡中未分化型甲状腺却占到很大一部分,不但生存率低,而且预后效果非常不理想。有些类型的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极差,传统的单一或联合放化疗方案已经无法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在精准医疗逐渐兴起的今天,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有望得到明显的提升。在甲状腺癌形成的开始阶段自噬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增殖,并且自噬可以有效提高难治性甲状腺癌对于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但是在已经形成的肿瘤当中,当肿瘤的生长环境恶化而不利于肿瘤细胞生存的时候,自噬又可以起到促进肿瘤细胞存活的作用。此外不同类型的自噬对于肿瘤细胞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自噬对于甲状腺癌到底起到保护性作用还是促进肿瘤细胞死亡还有待于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了对白藜芦醇敏感和不敏感的两种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系THJ-21T和THJ-11T,通过检测他们在受到白藜芦醇处理不同时间后自噬发生与否,研究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对白藜芦醇的敏感性与自噬的关系,从而发现自噬在白藜芦醇处理过程中是对癌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旨在为临床上今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处理策略,为新方法的产生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从而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甚至是治愈提供帮助。方法:用白藜芦醇分别处理细胞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12小时、16小时、24小时、48小时,然后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检测指标为lc3和beclin1双标,根据检测结果从中选取自噬较为活跃的处理时间点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别检测细胞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合二者的试验结果可以找到自噬最为活跃的处理时间,对按照该时间处理后的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lc3和beclin1这两种蛋白在白藜芦醇作用后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与对照组正常培养的肿瘤细胞对比,可以发现这两种指标表达的变化情况,综合以上的试验结果从而找到自噬在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对白藜芦醇敏感性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对白藜芦醇耐受的thj-11t细胞系在受到白藜芦醇处理后发生了自噬,而对白藜芦醇敏感的thj-21t细胞系在经过白藜芦醇处理后自噬基本没有发生,提示自噬对癌细胞产生了保护性作用,帮助癌细胞抵抗药物的作用,而且根据精确的时间点分析结果可以发现,thj-11t受到药物处理后的16小时和24小时自噬发生较为活跃。免疫细胞化学的结果也提示在受到白藜芦醇处理后,对于白藜芦醇耐受的细胞系thj-11t自噬相关指标表达升高,而对于白藜芦醇敏感的细胞系thj-21t自噬相关指标几乎不表达。western-blotting的结果显示加药处理后的thj-11t细胞系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都增强,而thj-21t细胞系在受到白藜芦醇处理后lc3和beclin1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自噬在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对药物抵抗过程中,对于癌细胞起到了保护性的作用,为癌细胞耐药性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噬在癌细胞刚刚接触药物的时候并未启动,在受到药物处理16小时左右的时候自噬开始出现,并且在药物持续作用了24小时的时候达到了自噬较为活跃的状态。而在对于白藜芦醇极为敏感的thj-21t细胞系中几乎观察不到自噬及其相关指标的表达,由此可见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没有自噬的发生,所以thj-21t才对白藜芦醇极为敏感。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难治性未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治疗的潜在性途径,即在给予患者药物化疗的同时,甚至是化疗药物使用之前,先给予患者适当剂量的自噬抑制性药物,而后在对患者用药,或许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