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草地发生退化,两地草地担当着阻隔西部沙漠东进的重任,是西部生态安全乃至是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天祝和阿拉善为调查研究区域,以两地随机抽取90户藏族、90户蒙古族牧户的户主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关键人物访谈等方式,对两地牧民草地利用管理方式、家畜种类、经济来源、牧民年龄和文化结构,受访牧民生活方式和保护草地的习俗,受访牧民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对生态观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两地受访牧民的生态保护意愿、对草地退化认识情况、对退牧还草工程的态度、牧民对今后生活愿景进行初步探索,揭示了天祝和阿拉善两地牧民草原生态观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两地减缓草地退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调查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调查,得知天祝和阿拉善草地利用方式简单,管理方式是政府和牧户共同管理的方式,且牧民非常接受此管理方式。牧民饲养家畜种类的依据有两个,即饲养家畜市场价格和草地状况,牧民根据草地状况决定饲养家畜数量,不会肆意增加家畜数量来获得经济收入。天祝除松山受访牧民以外出打工获得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外,其余地区经济来源是出售家畜肉体、皮毛;阿拉善退牧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未退牧地区以出售家畜肉体和皮毛为主要经济来源。将受访牧民分为三个年龄段,40岁以下,41~50岁,51岁以上,其中天祝41~50岁牧民居多,占43%,阿拉善40岁以下牧民居多,占38%,两地受访牧民具小学文化水平者较多,共占66%。通过比较天祝、阿拉善两地受访牧民生活方式发现,两地牧民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阿拉善受访牧民本民族语言操守度高于天祝受访牧民,而会讲汉语人数少于天祝受访牧民,可反映出天祝受访牧民接受新事物渠道和途径多于阿拉善受访牧民。两地牧民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观念成为加重草地进一步退化的潜在因素,与传统生活习俗相比,现今只保留较少地保护草地的生活习俗,影响了保护草地的效果。通过对天祝、阿拉善两地受访牧民宗教信仰状况、宗教活动、宗教用品、宗教支出、宗教信仰程度的调查,可以看出,两地受访牧民宗教信仰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阿拉善,宗教信仰人数少、宗教活动少。两地宗教信仰程度都较低,对两地受访牧民生态观影响较小。两地受访牧民不同年龄段生态观各具特点,中老年牧民草原生态观强,随着牧民年龄降低,生态观逐渐减弱,而经济发展观则逐渐增强。文化水平对两地受访牧民生态观影响较小,但牧民经历对生态观影响明显。两地受访牧民对草地退化认识不同,但提出草地退化主次成因均与学者和官方认识相左。两地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认识不同,许多牧民对草地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以上四部分的调查研究发现,天祝和阿拉善两地所处地理单元不同,气候不同,但受访牧民生态观特点相同,影响受访牧民生态观的因素相同,即受访牧民年龄、经历、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而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对受访牧民生态观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