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Ⅰ型。除猪外,其他动物如牛、犬、猫等感染病毒后均为致死性感染,仅呈散发或地方疫源性流行。猪是本病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贮存和排毒者。由于猪感染耐过后往往建立起病毒的潜伏感染,在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刺激时,病毒往往被活化,向外界环境散毒,传给其它动物引起疾病暴发,至今为止的所有疫苗只能抑制出现临床症状,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这些因素给伪狂犬病的控制和消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本病,给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发达国家已将此病列为重点防制疾病之一。 预防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常用疫苗能抑制本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和向外排毒。要消除伪狂犬病的危害,采用基因缺失苗免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基因缺失苗一方面去除病毒内一个或多个毒力基因,降低病毒的毒力,而且减少了病毒毒力返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缺失非必需蛋白,使疫苗带上标志,可通过血清学试验来鉴别注苗猪和野毒感染猪,进而淘汰野毒感染猪。基因缺失苗加上血清学鉴别诊断在西欧各国和北美控制伪狂犬病发挥了重大作用。 PRV的US3区基因-蛋白激酶(PK)基因是病毒增殖的非必需基因,又是重要的毒力基因。缺失PK基因后,毒力下降,而保持原有的免疫原性,免疫效果比缺失gE或TK基因好。gG(过去称gX)是伪狂犬病毒在体外复制的非必需蛋白,是唯一分泌到病毒外的糖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gG与病毒的毒力无关,缺失gG不会导致病毒的毒力下降。而且缺失gG对病毒免疫原性的影响比缺失gE小,可以作为疫苗的鉴别标志。PRV拥有庞大的基因组和大量非必须区,具有作为病毒活载体的巨大潜力。 绿色荧光蛋白(GFP)是来源于水母体内的一种蛋白,大小为238个氨基酸。经基因突变改造为EGFP,其荧光强度比野生的GFP强45倍。是用于各种生物体及细胞系的一种理想的生物标记蛋白。具有检测方便,荧光稳定及对生活的细胞无毒害等优点。 本文利用PCR技术增殖了PRV的PK基因和gG基因,经过缺失和插入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