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 apud Hook.f)为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野生资源,不仅观赏价值高,耐热抗病性强,鳞茎还可食用入药。近年来随着药用百合需求剧增,大量野生资源被采挖,而人工栽培较少,其原生境遭到破坏,目前已列入中国珍惜濒危植物二级保护名录,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围绕野生淡黄花百合引种驯化、栽培繁殖及耐热性进行探究,为资源保护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以云南红河州采集的野生淡黄花百合(可开花种球)进行引种栽培,当年成活率可达100%,开花率为60%,初花期在6月10日,单朵花期5-7d,群体花期21d,11月下旬进入休眠期。80%的植株能够顺利越冬,次年开花率50%,初花期为7月10日,相比前一年推迟30d。淡黄花百合整个生长发育期持续近7个月,形态学性状与原生地基本相似,并且可以正常开花、结实,适宜在武汉引种栽培。2.以种子、珠芽、鳞茎作为材料,开展最佳繁殖方式探究。结果表明:淡黄花百合种子在2泥炭:1珍珠岩基质中生长较好,发芽率可达70%;鳞片扦插前不宜采用NAA处理,未处理鳞片扦插诱导率也仅22.58%,再生效果不佳;淡黄花百合珠芽不具休眠特性,采用穴盘育苗→田间种植方式进行栽培繁殖,发芽率可达93%,6个月即可得到出苗整齐、根系生长粗壮的小鳞茎。以鳞片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外植体切成0.5cm×0.5cm小方块光照培养利于鳞片诱导不定芽,此阶段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蔗糖30g/L,诱导率可达60%;增殖培养阶段最适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 0.5mg/L+蔗糖30g/L,芽苗丛生、长势健壮,增殖倍数为2.0;生根结鳞茎培养阶段最适培养基为1/2 MS+NAA 0.1mg/L+蔗糖60g/L,鳞茎增大倍数为1.94,生根率100%,叶色浓绿厚实,鳞片抱合紧密,主根粗壮,整体生长状态良好;小鳞茎移栽,成活率高达99%,30d左右可得到长势健壮的幼苗。3.以珠芽为材料,开展不同基质及施肥方案探究,结果表明:基质和施肥分别对植株生长和鳞茎产量造成显著影响,并且有互作效应。最佳组合为A1B3,基质以泥炭:珍珠岩1:1配制,施肥为氮磷钾(2:1:1),此时珠芽萌发时间集中,出苗整齐,成活率达70%,植株高度适中,健壮不易倒伏,鳞茎增产显著。4.高温处理淡黄花百合幼苗,随胁迫时间延长,植株耐热指数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至168h分别比对照增加2.84倍、5.56倍和1.48倍。总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至168h分别比对照下降65.75%、36.33%。CAT和POD活性在0.5h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至168h分别比对照下降96.47%、66.6%。丙二醛含量在0.5h降至最低(比对照降低35.58%)后上升,在1h升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1.55倍)后与对照保持平稳水平。可溶性糖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至对照水平,120h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1.37倍。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原来的10项指标替换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可达95.08%。依据综合评价D值可知,高温胁迫0.5h条件下植株表现较强耐热性。依据最优回归方程D=0.545-0.026X1+0.083X4-0.158X7+0.093X9+0.085X10,筛选出对淡黄花百合耐热性显著相关的指标为: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CAT、POD活力,有助于淡黄花百合耐热性鉴定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