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不可逆地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储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常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1]。CRF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根据其少尿、无尿、水肿、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病情演变经过和预后,常将其归属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肾劳”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是肾元衰竭、水毒潴留。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水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故此为本虚标实之病,晚期可出现多脏器疾病。如水毒上犯中焦则为口臭苔腻、恶心呕吐的胃逆证候;水毒内蕴肠腑可致腹泻便溏或便干难解;水毒不能排泄,致水肿少尿或无尿,甚则出现风阳上扰,心气衰竭等危险证候[2]。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健存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基膜通透性改变、肾小管间质损伤、脂质代谢异常和肾小球硬化、多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CRF阶段共同的病理特征:肾小球硬化、系膜基质增多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中肾硬化作为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共同结局,是由于肾小球系膜基质逐渐增多、肾小球基底膜不断增厚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结果。主要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包括胶原蛋白(Ⅳ、Ⅴ、Ⅵ型)、粘连性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thrombospodin)以及蛋白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等)沉积所致,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与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调节失调,则导致ECM降解减少,积聚增多[3]。随着研究的深入,MMPs在研究CRF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方面,也逐渐受到重视。目前CRF治疗方面,常用的透析疗法只能暂时减轻代谢产物和毒物的储留,一般西医非透析方法副作用大,疗效欠佳,治疗很难坚持下去。而肾移植又因费用昂贵,极大限制了众多患者的治疗。中医药对CRF的治疗具有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副作用小、费用较低的特点,因此倍受关注。在众多治疗CRF的中药中,大黄是治疗CRF的常用药,经过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动物试验观察、临床试验观察等方面研究,表明它可以改善氮质血症,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治疗尿毒症脑病,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肾小球硬化,减轻免疫炎症反应,防止细菌移位等作用[4]。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黄抑制MMPs的试验,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研究大黄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类型,以及大黄治疗CRF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以及抑制MMPs的有效成分提取、试验观察、临床观察提供必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