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施氏鲟稚鱼和幼鱼为对象,设定不同盐度水平、pH范围和捕捞时间,完成了急性盐度胁迫、慢性盐度和pH联合作用以及慢性盐度胁迫下急性捕捞胁迫对施氏鲟血液生理、生化、生长、免疫等部分指标的测定。1盐度胁迫对施氏鲟幼鱼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分泌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压调节机理和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15、22盐度处理组的SOD酶活性在0.5-24h内及96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CAT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5组在除12h外的其余各时间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22组CAT酶活性在开始时略有降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同时,盐度突变导致鱼体内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而SOD、CAT活性升高可清除这些活性氧自由基,从而保护体内细胞免受其伤害。2.盐度和pH对施氏鲟稚鱼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盐度(0、10和18)和pH(6.0-6.5、7.0-7.5和8.0-8.5)两种因子对施氏鲟稚鱼进行联合胁迫试验,以探讨盐度和pH联合胁迫对稚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所测生长指标包括成活率SR、平均增重率AGR、特定生长率SGR、肝体系数HSI、摄食率FR和饲料系数FCR,免疫指标包括溶菌酶、补体C3和C4活性。结果显示,盐度和pH对SR、FR和FCR存在交互作用。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淡水对照组、盐度10和18组,淡水组、盐度10和18组的AGR均无显著差异。SGR、HSI与AGR变化趋势相似:淡水组、盐度10和18组均无显著差异。FCR的变化趋势与FR相反:盐度10组的FCR显著低于盐度18组,而淡水组的FCR与盐度10和18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H对施氏鲟FCR的影响不显著。盐度和pH对溶菌酶活性存在交互作用,盐度10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淡水组和盐度18组,淡水组和盐度18组的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盐度和pH对C3活性无交互作用。在pH6.0-6.5和pH8.0-8.5条件下,C3活性有高到低依次是淡水组、盐度10和18组,且盐度18组显著低于淡水组和盐度10组。试验结果表明,施氏鲟稚鱼在pH中性、盐度10环境下生长最好;由于交互作用的存在,pH碱性、盐度18环境下生长较差,但仍能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胁迫使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升高,反映了机体在经历了一段应激之后产生了一种保护机制,并借此维持机体的自身平衡来克服胁迫的不良影响。盐度18组的活性降低,提示高盐度环境对鱼体免疫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3.捕捞操作对受胁状态下施氏鲟幼鱼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对淡水组和盐度10组中驯养60d的施氏鲟进行急性捕捞胁迫和恢复试验,研究了捕捞胁迫对施氏鲟幼鱼的血浆皮质醇激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捕捞1~2和4~5min时,盐度0和10处理组的皮质醇浓度均显著高于无捕捞下盐度0和10组,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质醇浓度在24h之内又恢复至初始水平。捕捞对淡水和盐度10组施氏鲟的血糖值无显著影响。施氏鲟血液TP、LDH、ALT、AKP、胆红素和胆固醇水平的变化趋势在淡水和盐度组中均一致:即在捕捞1~2min后有所升高,至4~5min达最高值,24h内恢复。AST和UREA水平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恢复阶段两者浓度均略低于初始值。捕捞胁迫可导致溶菌酶、补体C3和C4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24h基本恢复初始值。研究结果表明,捕捞操作下淡水组和盐度10组施氏鲟的血液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无显著性影响,而急性捕捞胁迫对施氏鲟血液生理生化各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捕捞胁迫的时间和鱼类本身的生理状况,但在24h内均能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表明施氏鲟幼鱼机体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和自身平衡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