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 ——以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与华尔街日报为例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delp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亮眼实绩。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成就瞩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些地区大国在内,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也不乏怀疑、抵制甚至公开批评,与国内媒体报道的“一带一路”形象及民众反应略有不同。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面向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这些国家径情直行地推广落地不免需要海外舆论的支持。而在国际舆论场中我国依旧处于劣势地位,舆论引导及国际话语权被西方主流媒体牢固地握在手中,其中以美国媒体影响力最甚。美国媒体与中国媒体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有哪些异同?故此萌生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因此本文透过新闻框架建构的视角,对540篇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及53篇《华尔街日报》涉“一带一路”倡议报道进行了横向相对值的比对,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消息源、报道倾向与报道视角六个类目进行了量化分析,回答了研究问题:中美主流媒体面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设置新闻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在新闻框架设置过程中,两家媒体既有存在显著差异的部分,也有相似的部分。具体而言差异有:1.报道数量方面,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报道密度远大于《华尔街日报》,并在中国建国70周年达到报道最大峰值。2.报道篇幅方面,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以短篇报道为主,报道重点集中在单个新闻故事或与新闻主题相关的事件,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因此文章篇幅集中在201-400词之间。而《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占多数,侧重从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出发,联系相关的新闻事件,从国家意识形态或经济理论的深度剖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政治背景。3.报道体裁方面,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以消息为主,侧重使用事实性新闻呈现真实的、动态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华尔街日报》则常使用新闻评论陈述情感指向型明显的观点,即使事件类报道中也会夹杂观点的论述。本文推测,在引导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上,重评论的《华尔街日报》会更胜一筹。4.报道倾向方面,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呈现了正面支持的态度,而《华尔街日报》则呈中立及负面态度。态度倾向对立实则体现了两家媒体所代表的政治立场与国家利益。相似角度有:1.消息源身份属性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均偏好从政府、文件中获取新闻线索。2.报道视角都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消息有关。本文认为,消息源身份属性构成与报道视角相互影响。当记者将某一新闻事件定性为政治经济类新闻,那他们便会寻找政府官员、含有经济数据的文件进行采访。反过来,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战略,相关活动大多由政府官方举办,这一属性从本质上决定了相关议题的报道视角。在分析以上六个类目的异同点后,本文分析得出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偏好使用合作框架描述“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政府强调倡议的提出动机——实现合作共赢,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框架还体现在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大量报道与沿线亚非欧国家的合作成果。而《华尔街日报》更倾向于选择使用冲突框架描述,不断使用“有雄心的”、“挑战”等词来描述一个崛起的中国,用“撒钱”“挥霍”等负面词汇来描述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帮助,并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与北约、美澳军事合作、美国盟友相关联,强调了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大国竞争影响。
其他文献
日语的形式名词「こと」在句末加上「ダ」成为「~コトダ」结句的句末形式。「~コトダ」句语义繁多,有表示说明语义的「~コトダ」句,也有当表示说话人提出要求或表示心中感叹时的作为助动词句的「~コトダ」句。「~コトダ」句语义变化时,「~コトダ」的构成要素「こ卜」名词也发生变化,从名词的「こ卜」逐渐转变为句末助动词形式「コトダ」的构成成分。并且在这个变化中,「こ卜」的语义逐渐淡化。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コ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发展,网络安全行业日益受到重视。疫情的爆发更推进了远程办公和线上产业的繁荣,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增加。伴随着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提出,网络安全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内的网络安全公司快速发展。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它’开始拓展海外业务。本文以Q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进入菲律宾市场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报告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
本论文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翻译报告和翻译实践成果。翻译报告选题为小说翻译中的词汇语义语境化,理论基础来自巴尔胡达罗夫《语言和翻译》中对“意义”的描述。意义和形式作为语言的两面,同时存在于语言符号系统中,其属性是某种关系(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由此引出意义的三种分类。同时本文还介绍了“语境”一词的定义,以及它在解读和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发挥的
小说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中心,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深层次的主题。因此把握好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深层次的多重意蕴尤为重要。本文是翻译实践报告,选择的文本是俄罗斯青年作家兼演员格里高利·斯卢日杰利的处女作《萨维利的日子》。小说在2018年问世之后便深受读者青睐,不仅久居畅销书榜前列,更斩获一系列大奖,包括俄罗斯“大书奖”和“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奖等。由于书中内容的特殊性
本论文是以翻译实践报告为形式撰写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2020-2021年为中俄科技创新年。本文正是以俄罗斯作家奥列格·奥列斯托维奇·阿尔谢诺夫的作品《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和庞加莱猜想》为素材,在此背景下展开的翻译实践。庞加莱猜想是由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态的猜想。以往数学家一直挑战这一难题,但最终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成功证实猜想。所选材料属于科普文章,其中蕴含大量的科学术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对外投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推动海外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成为当前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墨西哥作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墨西哥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着巨大需求,而中国企业在长期的海外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本。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基础设施可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利益,然而,墨西哥高铁和奇科森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和商业投资。为了更好地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相通在“五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言翻译专业,为相关国家培养本土汉语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
《瓦利斯》和《暗黑扫描仪》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中蕴含着迪克对于个人解脱的思考与理解。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旨在通过文本的解读,考察菲利普·迪克通过这两部作品所呈现的对立又整一的宇宙观和心灵观,并考察宇宙与心灵的对立和分裂所造成的人的精神困境。本文还通过两部作品,分析迪克晚期作品中人如何实现解脱,即如何由分裂复归整一。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选题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面、真实的国家形象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媒介建构的。全球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人类传播在地域上不断拓展、在方式上不断改进、在技术上不断变革,这一切都影响着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密集报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形象更容易被建构。而媒体报道的框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效果,从而影响到一国国家形象的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发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国际形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上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因此,及时了解疫情期间外媒报道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是迎接这次重大考验的前提。当下,我国实施“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让对外传播对象国都能详细地了解和看清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