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被引量 : 36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宏观审慎监管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与微观审慎监管针对金融机构个体风险不同,宏观审慎监管针对系统性风险。但目前对系统性风险的内涵、起源、表现形式和计量方法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宏观审慎监管针对金融系统的风险”的含义就不清楚,一定意义上甚至是同义反复。随着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的丰富,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急需加强。目前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解主要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差异进行,但这个角度容易割裂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联系。突出例子是,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主要包括针对顺周期性的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都属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而资本充足率监管自Basel Ⅰ起就是微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工具。改进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上向下的方法(a top down approach),先定义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再定义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概念——系统性风险,但如果系统性风险不能被准确计量,则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可能失之宽泛。第二种是从下向上的方法(a bottom up approach),是从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联系出发,研究如何改进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及使用方法,以达到促进金融系统稳定的目的。这种方法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坚实的基础研究上,有很好的拓展性。在系统性风险计量发展完善前,这种方法很可能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流。本文采取第二种研究方法,综合使用理论建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实证等方法对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深化对相关基础理论的认识。二、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一)逻辑结构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言,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相关文献综述;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目的是说明本文研究出发点、与现有文献的关系、计划研究的问题、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结构等。第二章综述金融危机后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目的是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也划定本文的讨论范围(scoping the issues)。第三章是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缺口分析(GapAnalysis)。缺口分析原为工程学用语,指对实际情况与期望情况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在此处的含义是:在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时,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中哪些思想可以采用、除此外还需要进行什么研究工作?我们根据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给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数学表述,并证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相对微观审慎监管的福利改进。这一章提出了五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这五个问题的研究依次构成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内容。第四章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分析银行的三种主要外部性:信用风险的外部性、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性以及信贷供给量(主要对货币、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外部性,讨论了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内在规模(instrinsic magnitude)和外在影响(external impact)的度量方法,特别指出了不同机构以及不同时点上外在影响存在的差异。第五章研究针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证明了针对信用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包括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以及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具有经济学合理性,并对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效果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第六章研究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探索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基础理论,证明了Basel Ⅲ流动性风险监管工具的经济学合理性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以引入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第七章研究针对银行信贷供给量的宏观审慎监管,从理论上证明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的经济学合理性,但基于实证分析认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对信贷的调控作用有限。第八章讨论了金融安全网和资本质量的宏观审慎监管功能。对金融安全网措施,我们讨论了它们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清偿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关财政成本。对资本质量,我们指出它在宏观审慎监管功能上与金融安全网的等价关系,提出应通过合理设计资本吸收损失的机制,调动私人部门资源来促进金融稳定,以替代部分金融安全网的功能。第九章总结全文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总的来说,本文按逻辑结构可以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第一章属于“起”,是破题。第二和第三章属于“承”,承上启下,是全文枢纽。第四到八章属于“转”,是按第三章提出的五个命题分别展开讨论。第九章属于“合”,总结全文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二)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时,核心方法论是前面提到的“从下向上法”,遵循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既有对立,更有统一”的理念。具体分以下步骤。1.选择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关注银行的三种主要外部性——信用风险的外部性、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性以及信贷供给(主要对货币、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严格界定了外部性的两个属性——内在规模和外在影响;2.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研究了中央计划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证明了对银行施加关于外部性内在规模的限额约束(quota),能使银行行为满足中央计划者效用最大化要求,并指出主要微观审慎监管措施均与某种限额约束等价;3.研究了外在影响参数与监管限额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外在影响参数越大,监管限额越严;4.对三种主要外部性的分析表明,不同机构以及不同时点上外在影响存在差异,所以相应地,监管标准应该因银行而异、随时间而变,这就是宏观审慎监管。这个研究方法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坚实的基础研究上,不仅能解释目前已提出的主要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而且有很好的拓展性,能用来设计新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比如第六章就讨论了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性。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使用了经济学理论建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实证方法。在理论建模方面,第四章研究银行间相互关联的形成时使用拍卖模型,第五章研究逆周期资本监管时使用随机过程模型刻画宏观经济状态的动态变化,第八章分析金融完全网和资本质量的宏观审慎监管功能时使用了金融工程分析方法。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面,第五章对银行风险权重的风险敏感性的分析使用截断点不确定的Chow检验,对不同资本监管机制下银行破产概率和信贷供给的分析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第七章对存款准备金率约束下的信贷增长的分析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案例实证主要用在第八章对金融安全网和应急资本、自救债券等新型资本工具的分析中。三、主要观点及结论本文通过理论、实证和政策分析,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得出了以下结论:1.建立了一个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的新范式。银行在通过信贷供给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性,并且外部性有两个基本属性——内在规模和外在影响。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银行行为会偏离中央计划者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但对银行施加关于外部性的内在规模的限额约束,能使银行行为满足中央计划者效用最大化要求,而且主要微观审慎监管措施均与某种限额约束等价。我们证明了,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外在影响参数越大,监管限额越严。文献和我们研究都表明,不同机构以及不同时点上外在影响存在差异,所以相应地,监管标准应该因银行而异、随时间而变,这就是宏观审慎监管。我们还证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相对微观审慎监管的福利改进。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不在于监管工具,而在对监管标准的把握上,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既有对立,更有统一。这个新研究范式不仅能解释目前已提出的主要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而且说明:根据系统性风险管理需要,在时间和跨机构两个维度上改造现有微观审慎监管措施,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对不同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监管标准,就能成为宏观审慎监管措施。2.在针对信用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方面,证明了: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对银行破产概率施加限额约束来管理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性,而该限额等价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考虑到不同银行以及不同时点上信用风险的外在影响有差异,应对不同银行以及在不同时点上采取不一样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这就支持了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以及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经济学合理性。进一步分析表明,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有两个效果:一是在降低银行破产概率方面,相当于把资本充足率提高1%;二是降低Basel Ⅱ对信贷供给约50%的顺周期影响。但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主要应对企业信用状况引发的信贷顺周期性,应对资产价格引发的信贷扩张的效果可能有限,应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功能并与逆周期资本监管相协调。3.在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方面,证明了: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线性的流动性约束来管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性,并且在Basel Ⅲ流动性风险监管工具(包括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中,如果各监管参数均等于相应资产负债表项目对流动性危机概率的边际贡献,那么就与线性的流动性约束等价。因此,Basel Ⅲ流动性风险监管工具在经济学上有合理性,但监管参数设置应满足一定条件。我们认为,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是可行性的,应该在LCR和NSFR中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因素:在跨机构维度,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应根据其对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贡献,相应提高LCR和NSFR的最低要求;在时间维度应引入逆周期的流动性风险监管,LCR和NSFR的最低要求应在经济上行期提高,在经济下行期降低。4.在针对信贷供给量的宏观审慎监管方面,证明了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约束来管理银行信贷供给量对货币、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从理论上支持了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的经济学合理性。但对1995年到2010年我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表明,存款准备金约束对信贷增速没有显著影响。如果这一情况在未来也成立,那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对信贷的调控作用将是有限的。5.在金融安全网和资本质量的宏观审慎监管功能方面,提出金融安全网措施可以分成两类: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主要由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衍生而来;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损失分担计划,能提高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损失分担计划,发现有的措施主要是在持续经营条件下(going concern)降低违约概率,有的主要是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gone concern)降低违约后损失,但总的来说,相关财政成本与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改善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对资本质量的分析表明,资本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的能力,指降低金融机构违约概率的能力;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的能力,指降低违约后损失的能力。因此,金融安全网与资本质量在宏观审慎监管功能上有等价关系,资本质量相当于用私人部门资源起到金融安全网对银行的稳定作用。鉴于金融安全网不是“免费午餐”,不能无限制使用,要通过合理设计资本吸收损失的机制,让金融机构将私人部门作为外部股权融资的首要来源,先让、多让私人部门股东和除一般存款人外的债权人承担损失,降低对公共部门救助的依赖。四、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为:1.建立了一个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的新范式,说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不在于监管工具,而在对监管标准的把握上;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既有对立,更有统一。这个新范式不仅能解释目前已提出的主要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也能用来开发新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2.证明了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以及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经济学合理性,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效果并指出其局限性。3.探索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基础理论,证明了Basel Ⅲ流动性风险监管工具的经济学合理性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可以引入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4.从理论上证明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的经济学合理性,但基于实证分析认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对信贷的调控作用有限。5.系统地分析了金融安全网和资本质量的宏观审慎监管功能,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本文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尽管第五章和第七章研究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时,已经涉及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关系,但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其他文献
黄金芽引入道真栽培,取得成功,并总结了免耕栽培技术,还对引进栽培的4公顷黄金芽标准茶园临田观察,分析其适应性得出初步结论:该茶树各项物化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道真境内发
目的:比较改良三孔法与常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行改良三孔法LC,146例行常规三孔法LC;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本文提出水应作为中医学的病因之一,从逻辑上、理论上和临床上三方面阐述了水作为病因的理由,并论述了水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水和湿、痰、饮诸类似病因的关系。
<正>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对纳税人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相对于欧美各国,我国对纳税人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7年,我国税收征管改革
如果你是青岛人,一定为曾经为"上青天"的美名感到骄傲;如果你是老青岛人,一定曾经为谁家有纺织厂的工人而感到羡慕。对于青岛纺织,太多的青岛人有着美好的记忆。她活跃在上世
目的经过长期的科研及临床研究,我们发现补肾益气方药能够治疗气道等的炎症性疾病。中药经验方剂补肾益气方(淫羊藿、黄芪、生地)和补肾益气清热方(淫羊藿、黄芪、黄芩、生地
<正>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要追溯到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彼时生活在烟台沿海的先民便创造了海水煮盐方法。而莱州为最早生产原盐的地区之一,有"齐鲁浴盐之富"的美誉。中国人烹
通过阐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分析影响转型的因素,包括产业接续定位受局限、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匮乏问题突出、环境生态破坏严重、民生问题亟待改善。同时,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以“相似性”故事教学策略唤醒沉睡在孩子内心的原型,能有效实现作文畅所欲言,轻松乐写,为孩子习作展开一个崭新的境地。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地凸显。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融入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还促进了他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