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 RGSV)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是由同一昆虫介体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传播的两种重要水稻病毒,都曾在东南亚大面积爆发而导致水稻大量减产。有研究表明病原物来源的siRNAs在病害症状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水稻受;RGSV或RRSV侵染后会在体内积累大量的病毒来源的siRNAs(即vsiRNAs)这一现象,我们推测这些vsiRNAs可能靶向了水稻内源基因参与病毒致病或症状形成,进而导致水稻出现一些特异表型,因而推测这些vsiRNAs在病毒致病过程中存在某些潜在功能。本实验首先分别对感染了RGSV和RRSV的日本晴水稻分别进行了SmallR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了大量的vsiRNAs序列。结合这些vsiRNAs丰度值的差别以及在水稻RNAi通路中AGO蛋白结合siRNAs时的碱基偏好性,我们筛选出了可能具有功能的vsiRNAs,同时对这些vsiRNAs在水稻体内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健株体内这些靶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6个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呈现下调趋势,其中RRSV-siRNA 391的靶基因Os04g30420和RRSV-siRNA 401的靶基因Os01g54119存在显著的下调,RGSV-siRNA 214的靶基因Os04g51180.2和RGSV-siRNA 233的靶基因Os04g08340.1存在下调但不显著,RGSV-siRNA 217的靶基因Os09g20010.2和RRSV-siRNA 391的靶基因Os03g62650仅呈现下调趋势。我们初步验证了这些vsiRNAs所对应的水稻内源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确实出现了下调现象。为了验证病健株内靶基因下调现象是否与vsiRNA的存在有关,我们构建了RGSV-siRNA214、RGSV-siRNA215、RGSV-siRNA217、RGSV-siRNA233、 RRSV-siRNA305、RRSV-siRNA391、RRSV-siRNA401的植物过表达载体,利用水稻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对应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虽然我们并未获得有明显表型特异的转基因植株,但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这些转基因水稻体内的靶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所获得的结果基本同病健株中的表达量一致,这也初步验证了这些vsiRNAs确实能够导致水稻内源靶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下调现象,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大量的To代转基因水稻种子,这为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材料,同时由于这些是转化了vsiRNAs的转基因水稻,很有可能从中筛选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