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别名广豆根、苦豆根、山豆根、柔枝槐,是豆科多年生灌木植物,主要药效成分是生物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广西是越南槐的主要产区,目前越南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材鉴别和药理作用方面,对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越南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导致对越南槐保育策略的选择存在盲目性。本研究以越南槐的叶片为材料,利用cpDNA(叶绿体基因组)分子标记及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越南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越南槐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为越南槐遗传保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3种略有不同的DNA提取方法分别提取越南槐样品DNA,对比获得的DNA样品质量,结果表明利用样品预处理法提取的越南槐基因组DNA效果最好。2、筛选了 5对引物用于48份材料进行不同cpDNA标记的扩增。48份材料中扩增出cpDNA序列,变异位点为38个碱基,转换率14.01%,碱基颠换率21.02%,说明48份材料之间变异较大。通过对单倍型间分化指数Hd=0.826±0.040可将整个序列分为18个单倍型,从单倍型网络图中可以看出Hap2、Hap3、Hapl、Hap14、Hap16的越南槐单倍型群体构成了网络结点,其他单倍型从点向四周扩增,说明历史上越南槐群体经过群体扩张。3、采用5对引物对来自23个地方的69份材料进行AFLP扩增,获得1230个的多样性条带,选择40个条带用于后续分析,平均每对引物选择了5个条带,并构建了AFLP指纹图谱。根据UPGMA聚类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55左右时,69份材料分为7个组,指纹图谱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357,说明越南槐整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同时,发现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大艾村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达到0.3284,而来自广西马山县金钗镇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只有0.1182。基于cpDNA和AFLP技术分析不同产地的越南槐遗传多样性,显示越南槐在历史上经过群体扩张,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且居群内群体的变异要高于地区间群体的变异,说明不同地区的越南槐群体有较显著的种群分化,需在保育时注重不同地区的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