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文明古国的古老哲学、文学、美学等文化瑰宝传输到其他文化中去,曾经是,现在也仍然是许多中外学人的梦想。不同文明的发展往往有不同的历史轨迹,而不同的历史轨迹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探索自身。当中华民族以弱者的身份面对欧洲的文明时,我们的先辈学人创设了许多新词来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也创设了许多新词引进西方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以至于当代的年轻学生已经看不出这些学科的外来痕迹。今天,要把中华文化介绍到西方文化中去,我们无法借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现成的术语,因为两者的差异不仅仅在个别词汇,而是整个体系迥然不同。汉语中独有而译入语中所无的概念和命题就是俄国翻译理论家索罗金所谓的“文化空白”。《道德经》作为中华典籍的优秀代表,历来受到国内外学人的密切关注。本研究选择《道德经》的威利译本与许渊冲译本,运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探索中华典籍的英译中,对于“文化空白”的翻译问题。首先,作者发现《道德经》中存在许多文化空白现象。参照奈达对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分类方法,对比分析了《道德经》的两个英译本之后,作者将《道德经》中的文化空白归纳为:生态文化空白,物质文化空白,社会文化空白,哲学文化空白,以及语言文化空白。在解释了各个类别的文化空白之后,作者又对其中一些文化空白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类,比如,在社会文化空白这一大的类别下,又有与宗族关系有关,与官衔有关,以及与社会活动有关的文化空白等。接着,作者从两个英译本中选取大量的实例来分析了解两位译者在翻译文化空白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由于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处理同一文化空白时,他们有时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经过分析,作者总结出他们在翻译时,对出现的文化空白采取了保留,省略,替换,加注和解释性翻译的翻译方法。另外,作者也发现威利译本中多用保留空白及加注的方法,而许渊冲译本中则多用省略和解释的方法,对于替换方法的使用,两位译者显得比较相似。在此基础上,最后,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对这些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对于文化空白的翻译中有一些译例比较符合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要求。经过对这些译例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在翻译文化空白时,保留空白、加注、以及解释空白的翻译方法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