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基于近二十年文献研究对小儿厌食症医案进行归纳整理,挖掘分析医案中的相关信息,探索不同证型小儿厌食症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中医药基础研究、中药成方制剂的研发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近二十年文献中各家医案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数据库为平台,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的规则分析、改良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所搜集的医案进行证型分布、症状频次、核心药对及潜在新方的研究。结果:按照检索要求初步纳入医案355例,对医案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纳后进行全文阅读,最后收集医案321例,涉及14种证型,116种症状,其中望诊的次数出现了993次,主要包括厌食幼儿的舌像、神态、形体、指纹等,占到症状总量的46.10%,其中舌诊出现554次,占望诊总数的55.79%,症状总数的25.69%。问诊内容出现915次,占症状总量的42.44%,其中二便、情志、睡眠等症状总数依次为247次、126次、55次,分别占问诊总数的26.99%、13.77%、6.01%。脉诊出现248次,占整体的11.50%。证型分布中脾胃气虚证77次、脾胃阴虚证47次、寒湿困脾证38次、中焦湿热证36次、脾虚肝旺证34次、脾虚积热证30次、肝胃不和证22次、气阴两虚证12次、脾失健运证11次、营卫不和证6次、脾虚痰湿证4次、肺脾同病证2次、毒邪伏胃1次、气滞血瘀证1次,其中频次在10以上的证型约占总数的95.64%(307/321),而营卫不和、脾虚痰湿、肺脾同病、毒邪伏胃、气滞血瘀仅占总数的1.87%,1.25%,0.62%,0.31%,0.31%。脾胃气虚证的高频药物除消食药物外主要为补气药与利水祛湿药,在多药味组合中涉及到“异功散”、“四君子汤”的加减化裁,候选新处方有:砂仁_炒薏苡仁_莲子肉_炒鸡内金,茯苓_乌梅_莱菔子_陈皮_五谷虫等。脾胃阴虚证以补阴药物为主,次为清热泻火之药,其药物组合主要涉及“养胃增液汤”、“益胃汤”等,新选处方以炙甘草_生地黄_玉竹_甘草_炒扁豆为主。寒湿困脾证以化湿药物为主,如苍术、厚朴等,其药物组合主要涉及“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新选处方有:(1)炙甘草_党参_附子_厚朴,(2)炙甘草_苍术_甘草_附子,(3)砂仁_木香_人参_山楂_干姜。中焦湿热证在药对中以理气药与利湿药、化湿药与化湿药、清热解毒药与利湿药的组合为主,其涉及的方剂组合主要有“三仁汤”、“保和丸”等,候选处方为:焦山楂_焦神曲_枳实_茯苓_连翘_白扁豆。脾虚肝旺证的药物以疏肝柔肝为主、利湿健脾益气为辅,药对组合中黄芩与柴胡的置信度为1,主要涉及的方剂组合有“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新选处方为:白芍_石斛_白术_佛手_谷芽等。脾虚积热证主要以清热泻下药,以清热药与化湿药、理气药与泄下药的组合为主,主要涉及的方剂组合为“保和丸”,新选处方为:栀子_枳实_槟榔_山药_党参_白扁豆。肝胃不和证以疏肝为主,健胃消食为辅,又因患儿常常表现有实热证,故加入栀子、黄芩之品以解郁清热。气阴两虚证药物组成主要有补气与补阴药物两类。脾失健运证主要以理气药物为主,化湿药物为辅,其药物主要为“不换金正气散”的药物组成。营卫不和证其药物组成主要为“桂枝汤”化裁。脾虚痰湿证的药物主要有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等,其药物组合为“二陈汤”的化裁。肺脾同病证的药物组成为宣肺药:辛夷、苍耳子、法半夏与运脾药:陈皮、枳壳、青皮,诸药合用则肺气得宣,脾气得健,肺脾同治。毒邪伏胃证的方剂为刘友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实践而形成的固定经验用方,专治顽固性厌食。气滞血瘀证的药物组成主要为“三棱丸”,因其药性峻猛而破气散结,故不可长服。结论:小儿厌食症的证型之间并非是以单一的证候形式所存在,这些证型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证候的关系,故在其治疗上除使用消食药物外往往要根据其证型主要矛盾进行药物的选择,从而提高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