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895—1936年期间江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为理论指导,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江苏省近代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过程、结果、特征及变动的趋势。 论文从贸易结构、贸易数量、贸易条件和海关征税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江苏省近代对外贸易的性质、变动趋势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动,诱致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使农业最重要的投入,亦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农业劳动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同其他物质资源结合起来,在农业领域,发展土地节约型的经济作物;在非农业领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机制品进口也促进了江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进口替代工业产生与发展。 江苏近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序列结构的形成等三个方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内容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增加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为:主要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独立和专业生产部门,而不再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附属产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分工和专业化。副业生产的专业化及新型的农村产业的兴起,构成了农村产业的有机序列结构:农业——第一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业——第二产业:农村金融、商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作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初,江苏己形成农工商结合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形态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态。 中国正加快加入WTO组织的步伐。中国农业必将以世界市场为背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研究江苏近代农村产业结构,将对政府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