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石漠化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外的第三大环境生态问题。本研究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调查、监测、治理的实际需要,以南洞流域典型岩溶区为试点,利用遥感技术对南洞流域北部岩溶石漠化现状调查及对2000~2015年石漠化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探讨南洞流域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机理,为流域岩溶石漠化的防治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次研究以2000年、2009年和2015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遥感数据源,提取岩石裸露率和植被覆盖度,以ASTER-G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生成坡度,利用区域1:5万水文地质图数字化获得岩性分布图。以岩石裸露率为石漠化划分等级依据,统计分析研究区岩溶石漠化在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两个时间段的变化规律,并将石漠化分布图与其它资料进行空间分析,探讨南洞流域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利用短波红外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构建归一化岩石指数,划分石漠化等级,提取流域内典型岩溶区的岩石裸露率信息,是一种快捷经济、有效和切实可行的遥感新技术方法,研究成果的实地验证表明,石漠化解译正确率达83.05%。(2)利用2000年、2009年和2015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数据,采用岩石裸露率信息获得三个时相的研究区不同等级岩溶石漠化分布状况,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石漠化依然严峻,石漠化占研究区总岩溶面积的76%以上,并且以中度、重度石漠化为主。(3)利用差值法对研究区岩溶石漠化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得到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两个时段的石漠化变化程度分布图。其中,2009年石漠化面积较2000年增加了 621.57hm2,2000年到2009年期间,研究区石漠化现象加剧恶化;而2015年石漠化面积较2009年减少了 1319.43hm2,在2009年到2015年期间,石漠化则得到很好的遏制。研究区石漠化2000~2015年的演变呈现明显的先恶化然后改善的趋势,表明自2008年以来国家石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4)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时相岩溶石漠化分级分布与岩性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个旧组(T2g)灰岩分布面积最大,是区内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层。(5)石漠化与地形坡度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轻度、中度石漠化分布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推测是随着坡度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石漠化面积增加;而重度石漠化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着地形坡度的加大,重度石漠化面积反而减少,分析是低缓坡度人类活动频繁且强度大,导致石漠化强烈的结果。(6)石漠化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重度石漠化面积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中度、轻度石漠化面积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30%时,以重度石漠化为主,植被覆盖度在30%~50%之间则以中度石漠化为主,植被覆盖度大于50%时以轻度石漠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