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在应用以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方案时UGT1A1基因多样性与毒性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1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进行UGT1A1基因检测并接受以伊立替康为主化疗方案的87例病人,均为肿瘤转移、不能手术根治、已经病理活检或细胞学确诊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者,临床分期为III~IV期,ECOG评分为0-2分。病人分别接受两种化疗方案(FOLFIRI和SIR)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发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本试验观察的主要终点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治疗过程中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CTC 3.0毒性分级标准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患者87例,年龄范围20-79岁,不同基因组患者在病种、年龄、性别、ECOG评分、治疗线、化疗方案、早期治疗、治疗周期数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1、UGT1A1*6基因野生型GG,杂合突变GA和纯合突变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66.7%(n=58),31.0%(n=27),2.2%(n=2);UGT1A1*28 基因野生型 TA6/6和杂合突变TA6/7基因频率分别为85.1%(n=74),14.9%(n=13)。2、第一周期严重的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为8.0%,整个化疗周期严重的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3.8%和12.6%。UGT1A1*6基因突变与严重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明显的相关性。而UGT1A1*28基因突变可显著提高短期化疗严重迟发性腹泻发生率(P=0.047),多周期化疗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也有增多的趋势(P=0.066)。除此之外,在整个化疗周期中,UGT1A1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与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相关。3、患者总体有效率(RR)为5.4%(3/56),疾病控制率(DCR)为57.1%(32/56),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反应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RR有明显相关性(比值比=0.863,P=0.031)。尽管UGT1A1突变基因携带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与野生型患者相比稍有延长,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包括性别,ECOG评分,方案,剂量,与预后之间也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UGT1A1基因频率与其他人种存在明显差异。2、UGT1A1*28基因与第一周期Ⅲ/Ⅳ级迟发性腹泻显著相关,且在长期治疗时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而UGT1A1*6与迟发性腹泻未见明显相关性。3、携带突变基因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组,而UGT1A1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只与整个治疗周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相关。4、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总体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有效率有明显相关性。尽管UGT1A1突变基因携带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与野生型患者相比稍有延长,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