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入量假设”由Laufer&Hulstijn于2001年提出,至今已逾十年。十年间,该假设引起界内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它采用“投入量”的概念将学习者的认知努力量化,使研究者有可能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不同阅读任务对词汇习得的影响。假设认为,一项阅读任务引发的投入量越高,对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越好。研究者们就此开展了许多实验,试图证实这一假说,然而,由于研究设计的差异和“投入量假设”本身缺陷的综合作用,迄今仍无统一结论。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由阅读任务引发的“预设投入量”、学习者完成任务时的“实际投入量”以及二语词汇学习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投入量假设”无法得到验证的根本原因。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预设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一致吗?(2)“预设投入量”能有效预测词汇习得结果吗?(3)“实际投入量”能有效预测词汇习得结果吗? 研究结果表明:(1)“预设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不一致,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尤其表现在“投入量”认知维度的两个因素,即“搜索”和“评价”上;(2)“预设投入量”不能有效预测词汇习得结果,无论在即时词汇测试还是延时词汇测试中,完成具有较高“预设投入量”阅读任务的受试并不一定比完成具有较低“预设投入量”阅读任务的受试表现更好;(3)“实际投入量”与词汇习得结果呈显著正相关,学习者在阅读任务中的实际投入量越高,其词汇初始习得效果越好,但这种优势并不能延续到延时后测中。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教学有某些启示意义。首先,由于学习者在阅读任务中投入越多、词汇习得效果越好,有必要设计具有高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引发其更多的投入,以促进重要词汇的习得。其次,在设计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学习者的内部认知活动多加关注,使得“预设投入量”尽可能多地实现。此外,对新习得词汇进行经常性复习对其长久保持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