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以及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不变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制度、技术、文化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寻求一条创新的发展路子。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发展实例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城市的创新发展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因为城市的发展作为一个增长点,众多的点形成一个面,以点带面,一旦形成强大的聚集力,那么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将会大大的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此相关的许多东西还不是很了解。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且实践才刚起步,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相关的经验和实践都不足,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依靠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做到统筹安排,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其结果是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以及创新成果等,基本上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营模式相似,城市建设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本文正是基于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创新理论,包括区域创新理论和知识创新理论,将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理论。同时,通过理论的升华,引导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在传统的知识理论体系下,通过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综述,从中总结提炼,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有发展模式。目前来说,国外创新型城市发展的研究以及理论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需要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国内自身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探索。对于创新型城市的认识,需要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其定义、特征以及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来认识创新型城市的实质含义。正因为研究分析的角度不同,对其定义和分类方面,存在一些区别,有些学者更多的是从制度创新方面对其进行定义,有些学者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去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行分类研究时,分类的标准和依据也不同。创意型城市、智慧型城市、数字型城市也正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观点,结合到自身城市的特点而提出的,在城市发展的探索中,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通过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在知识创新的理论中,主要从知识集聚和知识溢出效应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知识集聚效应能够某种程度上反映创新的动态流程,知识技术聚集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在集聚过程中,可以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同开发、成果共享的创新型产业园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发成本得到分摊,使得创新主体各自的利润增大,也是一种统筹机制方面的创新。对于知识溢出或者是扩散效应来说,外部正效应使得企业间相互学习模仿,吸收、消化新技术、知识,从而促使知识或者技术的再创造,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再创新的知识技术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技术、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做到全面的把握。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家作为创新的主导力量,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统筹布局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在创新型城市的政策制定时.按照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确定推行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都是从许多方面综合考虑而做出的决策。从微观方面来看,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创新的主体,一项专利或发明创造出来后,必须通过运用到现实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市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益为目的,抓住关键因素,突破技术的屏障,更新知识的创新应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相关指标的建立,如创新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评价体系方法的构建,本文重点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研究。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指标体系的评价基本上是以数理统计,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显著性影响分析和纯粹的理论因素分析为基础的,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权重分析法为重点,建立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借助经验分析法、德尔菲法,分别赋予一、二不同级别指标的权重,经过加权平均计算,估算出三级指标所占据的权重比例。成都作为16个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具备创新所具有的一些硬件和软件条件。但是,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实践和经验还不足,尤其是创新思路还不是很清晰。需要一个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文对其他创新型城市发展实践丰富的城市进行了借鉴学习,从其他几个城市的创新发展中总结出具有共同性的政策或导向性的思路,结合到成都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实际,进行有效的归类分析,抓住重点指标,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本地区自己的创新发展模式及思路。随着《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的发布,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独特的人文历史条件,这些都保障了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天府新区的成立,为这片改革示范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还处在国内的起步阶段,需要采用“拿来主义”,通过总结其他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思路,找到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创新型模式以及实施策略。由于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撰写本文时,进行相关研究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相关城市发展的案例资料收集的还不是很全,指标考核比较多导致统计年鉴的数据不好归纳等。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工作是个系统的项目,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不同城市制定适合自身创新型发展模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本人希望通过知识创新理论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为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