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治疗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放化疗,这些治疗方法毒副作用大,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效应明显,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治疗甚至死于各种并发症。另一方面,在长期使用化疗药物后,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寻找高效低毒的化疗替代治疗药物,显得非常迫切,必要。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些药物在造血系统肿瘤中的增殖分化作用,但对其具体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研究PBK/TOPK在淋巴瘤增殖活性和药物诱导的血液肿瘤细胞系分化中的作用,探索干扰信号转导路上的基因而治疗肿瘤的可能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细胞培养、细胞形态学、细胞周期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测定、NBT还原试验、联苯胺染色、Western-blot等方法观察PBK/TOPK在淋巴瘤增殖中的作用和对2种经典的血液肿瘤细胞系的诱导分化效应。
结果:TOPK在惰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12.47±18.12%)明显低于侵袭性淋巴瘤(53.00±25.84%)。Ki-67在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和B-NHL中的表达与PBK/TOPK一致,二者存在正相关。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BK/TOPK主要表达于激活的中心母细胞,同时这些细胞亦表达Ki-67抗原;在建立的TPA诱导的HL-60细胞分化模型和HU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模型中,经5.1nmol/L TPA处理72h后,NBT阳性细胞数和CD11b、CD13、CD14表达增加,HL-60细胞体积缩小,核浆比例减低,核仁减少甚至消失,核形态扭曲折迭或分叶;PBK/TOPK在HL-60细胞向成熟分化后表达下调,400μmol的羟基脲对K562作用96h后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效果,并诱导其向红系分化,且PBK/TOPK在K562细胞向成熟分化后表达不变,但Pho-PBK/TOPK和Pho-P38都有少量增加。
结论:PBK/TOPK和淋巴瘤增殖活性相关,并且在白血病细胞分化中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