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建构者,自2001年“剩女”在网络上初露头角以来,一直都备受媒体的关注和热议,这一群体的形象也在被媒体进行不断的塑造、建构,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眼球。基于此,对“剩女”媒介形象的研究,是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具的问题。“剩女”这类群体,也作为新出现的社会现象,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又会产生的怎样效应与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其理论意义之所在。本文试通过对以新浪网转载的报刊中对“剩女”的报道样本分析研究,以探究这些媒体的报道倾向,从而查看其在塑造“剩女”形象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相关的反思。
本文重点以媒体奇观理论为分析依据,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采用框架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文本进行研究,重点以内容分析为主,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选取新浪网自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中,标题中含有“剩女”的文本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样本三方面的分析,即从议题框架、形象框架和话语框架三方面出发。
研究发现,“剩女”的媒介形象四个问题:
一是报道倾向负面化:主要包括被骗、急嫁愁嫁恨嫁、被逼婚、择偶挑剔、生活不如意等,其中以被骗、急嫁愁嫁恨嫁和择偶挑剔最为突出,媒体所呈现的“剩女”深陷“难嫁”困境,在择偶过冲中常常成为骗子觊觎的对象,整个身心状态都不容乐观。
二是报道内容片面化:报道主要集中在有关“剩女”的负面事件上,是片面化的表现之一,重点关注“剩女”婚姻情感方面,特别对“剩女”的恨嫁急嫁愁嫁、以及在婚恋过程中被骗、择偶挑剔、如何想方设法“脱光”等方面投入诸多笔墨,较少关注其他领域中的“剩女”,也是缺乏全局眼光的表现。
三是报道视角男性化:有相当一部分报道以劝诫、警醒的笔调,向“剩女”兜售如何提高自身的外在美观程度来吸引男性从而摆脱“剩”的尴尬处境。看似为“剩女”着想,为其提供所谓“美”的资讯,实际上是媒体不断地将女性放置在男性视野之下,来定位女性,却忽视了女性的主体性,女性的真正需求。
四是呈现方式奇观化: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对“剩女”的报道主题具有强烈的反差性,竭力挖掘那些曲折离奇的、冲突性强烈或能够满足受众窥探欲望和情感共鸣的事件。同时,报道过程中往往强化负面事件中“剩女”自身的主观因素,而淡化隐藏于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媒体在呈现“剩女”时,一方面总是渗透着主观意识,试图采用戏剧化、冲突性、猎奇式的奇观逻辑来博得关注,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营造一个看似客观而真实的图景,竭力将这种主观意识隐蔽起来。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重塑媒体从业者对性别的正确认知,这是重塑“剩女”形象的关键,让媒体从业者逐渐脱离男权视角,自觉地以评判性的眼光,对那些被视为“自然”的意识形态进行反省,从而提高媒体从业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正确树立“剩女”形象。
二是建立健全媒体自律机制,要建立健全新闻行业的自律机制,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两个方面加强:一是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二是媒体个体内部的自律,只有将两个方面同时加强,才能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遏制某些媒体对“剩女”形象不负责任的建构与塑造,还这一群体其本真的面貌。
三是加强媒介监管者的监督,要改变媒体对“剩女”的刻板化表现,不仅要从媒体内部入手,还要从外部完善监管机制,从行政、司法、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大众等方面入手对媒体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多元化的性别监督网络系统,针对媒体对性别的表现制定一套科学、缜密而硬性的监察指标,使媒体在外部的监督下,更有效地承担起自身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以科学、发展眼光来表现“剩女”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女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