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的头颅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各类型下颌角在下颌角相关距离、角度和比例之间的差异,揭示中国下颌角肥大女性的形态学特征。2.对貌美女性行头颅CT三维重建分析,探究女性下颌角美学特点,同时与下颌角肥大女性三维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为下颌角肥大的手术设计提供参考。3.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对下颌角肥大患者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和规划。通过术前、手术模拟和术后数据测量分析,评估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96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CT断层影像行三维重建,根据下颌角点相对下颌升支平面的位置关系提出下颌角肥大的三分类法。并测量下颌角相关距离、角度和比例等骨性参数,总结各型下颌角的形态特点。2.按照Likert五分量表法对女性志愿者进行评分,对平均分≥4分的貌美女性行头颅CT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美学相关的角度、距离和比例等指标,对比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相关测量数据,总结貌美女性下颌角美学特点。3.根据貌美女性下颌角特征的研究结果,运用几何的方法求出模拟术后下颌骨体部和升支的长度,分别以髁突点Co和颏下点Me为球心,以各自的长度为半径在Mimics软件中设计球体,取二者与下颌骨的交点为新的下颌角点。基于新的下颌角点设计截骨线,3-D打印制作手术导板,术中按照定位导板精准截骨,对术前、术后和模拟手术三维CT重建图像进行测量,评估手术效果。结果1.根据下颌点相对于下颌升支平面的位置关系将下颌角分为外翻型、内收型和普通型三种。外翻型下颌角的下颌角间距和下颌角扩张度最大,分别为100.685mm±5.124mm和71.827° ±4.466°,下颌角角度最小,为114.951° ±5.356°;内收型下颌角的下颌角间距和下颌角扩张度最小,分别为91.297mm±4.795mm和62.612°± 1.88°,下颌角角度最大,为119.451° ±4.507°。2.貌美女性与下颌角肥大女性在下颌角角度、FH-MP、Go-Me/Co-Go和Mf-Go/Co-Go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女性最美下颌角范围为122.76°~125.06°,平均123.91°,美学FH-MP为25.9°~28.08°,平均27.03°。貌美女性的Go-Me/Co-Go接近于 2:1,Mf-Go/Co-Go 接近 1.4:1。3.19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4例合并小颏畸形,均成功完成术前设计规划和下颌角截骨手术。CT三维重建测量结果示:患者术后的下颌角度数、FH-MP和Go-Me/Co-Go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二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术后对面部外形均非常满意。配对t检验结果示:模拟手术和下颌角术后测量所得数据在下颌角度数、FH-MP和Go-Me/Co-Go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下颌骨轮廓线与模拟手术非常接近。结论1.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下颌角肥大分类方法,根据下颌点相对于下颌升支平面的位置关系将下颌角分为外翻型、内收型和普通型三种,并通过数字化测量分析各类型下颌角的特点,为下颌角肥大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2.本研究得出中国女性下颌角的容貌美学符合以下三个特征:①各骨性结构协调对称;②下颌角角度值接近124°,下颌骨倾斜度接近27°;③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之比接近于2:1,颏孔下颌角间距与升支高度之比接近1.4:1。本研究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标准。3.本研究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成功建立了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美学下颌角点定位方法,该方法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下颌角肥大患者的术前设计,显著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给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