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语篇具有强压、抵制&抗议、合法化&非合法化以及掩饰等四个策略功能。政治活动参与者在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国家秘密的问题时,必须通过借助某些策略性的语言来实现对某些敏感问题的"掩饰"。政治博弈也是语言的游戏,掩饰语言策略的使用是政治活动参与者智慧的体现。有效的掩饰语言策略可以帮助政治活动参与者在不伤害他人面子的情况下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利益。本研究以涉及8个话题的26场中美政治活动参与者答记者问原文为语料,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比汉英政治语篇中的掩饰语言策略使用。区别于其他相关研究,本研究的语料具有对话性与口语性,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政治语篇中掩饰语言策略的特点。为保证语料选择的客观性,研究者运用调查问卷及SPSS 21.0分析了参与者对于政治语篇中"掩饰"的判断情况,从而增强了后续对比研究的信度。研究发现中美政治活动参与者通常使用六种语言策略完成掩饰,这些掩饰语言策略包括:直接拒绝、间接拒绝(表达不知情推给他人&忽略问题转言其他)、引用或指称第三方信息、情态动词、修辞手法及被动语态。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者发现中西方在不同掩饰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数量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研究者进一步总结得出中英政治语篇中掩饰策略使用所呈现的相同特点及差异。掩饰语言策略是中英政治语篇的一个共有现象,并且间接策略在掩饰中更受欢迎。中西方在这些掩饰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英语在掩饰上更直接而中文更间接;(2)英语中较多被动语态与情态动词用于掩饰;(3)中文中使用更多修辞手法,语言更具文学色彩。以对比研究结果为基础,研究者在批判话语分析及面子理论的框架内对政治语篇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阐述,并从历史、文化、思维方式、语言本身特点等方面探讨了中英在政治语篇中的掩饰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本研究还为政治语篇中"掩饰"语言现象的提供了一个模型,这一模型展示了 "掩饰"的运作机制。当政治活动的参与者面对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倾向于使用策略性语言来进行掩饰:(1)态度及立场;(2)施动者、动因;(3)承诺及预测。它们构成"掩饰"的启动部分,说话人在综合考虑国家利益等政治因素和面子、礼貌等社会因素后,会对掩饰语言策略进行选择,完成政治语篇中的"掩饰"。这一模型有利于对政治语篇中语言意义的深入理解,帮助判断政治语篇中的掩饰语言现象。研究发现,"掩饰"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在政治语篇中非常常见,针对这些语言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政治语言意义的理解,更多地认识国别差异。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也为政治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