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五加科人参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与人参(原植物为人参P.ginseng C.A.Meyer)互补长短的一种名贵药材。西洋参在我国成功引种并规模化推广种植已有30多年,虽然在引种成功时已经对其各方面作过充分的研究,证明国产品质量与进口品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有效成分及遗传特性是否已经发生什么变化,已经得到一些关注。因此本文以人参及加拿大西洋参为对照,以国家GB标准和《中国药典》要求为依据,比较了我国典型产地西洋参总皂苷含量、3种《药典》要求的单体皂苷含量的变化;糖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以RAPD及ISSR分子技术,分析其遗传稳定性。综合以上测定指标,以此评价我国引种西洋参成功后的种质稳定性,为西洋参种质资源的优化及合理化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紫外比色法及高效液相色谱对国内外13个产地的西洋参样品的总皂苷含量及三种单体皂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显示,有两个样品没有达到国家GB标准;一个样品没有达到《中国药典》要求;综合皂苷含量聚类结果显示西洋参与人参分类明显,不同产地西洋参划分为三大类,不同产地西洋参皂苷类成分有较大差异。从化学成分上看,我国引种的西洋参总体上没有问题,但质量稳定性已经开始出现趋势性问题了,因此今后应加强西洋参品种选育工作,以保证其种质资源的有效成分的稳定性。(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收集的国内外13个不同产地西洋参中的总糖、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利用SPSS19.01软件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构建聚类树状图,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糖类物质含量的变异。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西洋参在糖类物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聚类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西洋参可聚为四大类;统计学变异分析将13个产地西洋参划分为3大产区,其中东北产区变异度较大,该差异是否是因为与人参同地种植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3)对上述2大类化学成分运用SPSS19.01软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并构建基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综合聚类树状图。结果显示Rg1、Re、Rb1和还原糖的变异系数均在25%以上,还原糖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328%;综合聚类将13个产地的西洋参聚为4大类。(4)采用CTAB提取总基因组DNA,通过浓度质量测定及PCR法对比西洋参干品及鲜品的DNA质量。结果显示干品OD260/OD280比值且均在1.8左右,含量在150~250μg/mL,RAPD-PCR扩增后的产物可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的操作。(5)选取13个RAPD随机引物及12个ISSR引物对样品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条带数目,应用NTSYS-pc2.10e软件,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3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9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8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5.51%;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9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64条,多态性百分率为64.65%;通过聚类分析显示,RAPD及RAPD+ISSR综合可将样品聚为4大类;ISSR可将样品聚为2大类。RAPD和ISSR标记构建的样品聚类树状图在分类上稍有差异,但总体趋势一致;在ISSR上,发现无人参生产的地区的西洋参与有人参生产的地区的西洋参可明显各聚一类。综合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引种的西洋参在遗传与原产地西洋参之间的差异还未达到质的差异,但要注意建立良种田,以保持种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