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4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微信超越QQ空间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社交应用,第三使用最多的是微博。2013年微博在原创方面占据优势,2014年则是微信全面领先。2013年,用户对社交媒体评分中“社交媒体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占比为73.4%,2014年,用户对社交媒体评分中“社交媒体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占比为68%,2015年,用户对社交媒体评分中“社交媒体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占比为67%。用户整体对社交媒体的评分呈下降趋势。根据《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年轻用户对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感知更为深刻,虚拟社交所带来的浮躁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网络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在感知到社交媒体消极面的用户中,接近九成的用户会想办法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社交媒体倦怠。用户通过有意识地降低次数和总时长(有事情才看,没事情不看);在固定场合(如陪伴家人),不接触社交媒体;在固定时间内(如工作时),不接触社交媒体;关闭各类社交APP的推送消息提醒;将对自己有干扰的社交媒体卸载;关闭微信朋友圈功能以及其他减少干扰的方式等。通过对社交媒体倦怠相关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多是从人格特质、社交媒体产品使用的不同阶段、隐私问题的担忧、信息过载、系统功能过载、社交功能过载、强迫性使用和错失恐惧焦虑的视角研究社交媒体倦怠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很少有从奖励不足的角度切入研究社交媒体倦怠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因此,本文整合了压力源-应变-结果框架模型理论、努力奖励不平衡模型理论、用户适应应对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并选择了当下最主流的社交媒体产品微信,构建了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在研究中,通过梳理文献我们析出了 8个变量,并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搜集到513份有效问卷。随后,笔者通过AMOS22.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效度检验、拟合分析和路径检验。结果发现,“低水平的社交效能和享乐效能不会对情绪枯竭有影响”,“低水平的信息分享效能会显著正向影响情绪枯竭”,“低水平的社交效能会对不持续使用意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低水平的享乐效能和信息分享效能对不持续使用意愿没有影响”,“低水平的社交效能、享乐效能和信息分享效能会显著正向影响高水平的压力过载体验(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和系统功能过载)”,“高水平的压力过载体验(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和系统功能过载)会显著正向影响情绪枯竭和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对微信产品的改进以及微信用户如何理性地使用微信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微信在重社交属性的同时,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它的享乐使用,增加用户使用微信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微信应提供更加深谙人心理需求的界面布局和简单易懂的功能操作,方便用户更加便捷地管理自己的微信账户。当面对社交媒体倦怠时,微信用户要根据特定的情况,采取以情感为中心导向的方式缓解社交媒体倦怠还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导向的方式缓解社交媒体倦怠。对微信用户来说,使用微信的目的是什么,社交、学习、娱乐的权重各是多少?微信用户应根据自己对微信的不同使用需求,理性使用。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压力源-应变-结果框架模型、努力奖励不平衡模型理论、用户适应应对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构建了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模型。前人的研究多是从人格特质、社交媒体产品使用的不同阶段、隐私问题的担忧、信息过载、系统功能过载、社交功能过载、强迫性使用和错失恐惧焦虑的视角研究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很少有从奖励不足的角度切入研究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本次研究,将奖励不足纳入了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中,并对微信用户做了实证研究,丰富了研究的多样性,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