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延迟强化MRI确定的心肌梗死的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左右心室功能等参数与ECG、CK-鹏峰值、TnT峰值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1月对首次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19例、慢性期患者23例共42例患者行心脏MRI检查,其中9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在1月后按同样扫描计划进行了复查。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心电门控的FIESTA心脏电影MRI后,以4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后立即行首过灌注成像,随后以2.5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延迟5~10分钟后行延迟强化成像。在短轴像上用16段心脏模型分别评价每名患者的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情况、左右心室功能。根据化验结果记录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CK-MB峰值、TnT峰值。分析ECG的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并进行Selvester QRS评分。
结果
19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梗死质量平均为(8.8±7.5)g,梗死百分比平均为(7.9±6.4)﹪。梗死百分比分别与TnT峰值(r=0.583,P=0.009)、CK-MB峰值(r=0.470,P=0.042)相关。LVSV平均为(57.6±15.0)ml,也与TnT峰值(r=0.524,P=0.021)相关。ST段抬高心梗与非ST段抬高心梗相比,TnT峰值(P=0.041)、CK-MB峰值(P=0.024)更高,受累段数(P=0.009)更多。
9例心肌梗死急性期随访患者的急性期及复查时的梗死质量分别为(11.0±9.8)g及(9.8±10.1)g,梗死百分比分别为(9.1±7.1)﹪及(8.1±6.8)﹪,两者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elvester QRS分数、透壁段数、LVEDV、LVEDVI复查时降低,与心肌梗死急性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梗死急性期的CK-MB峰值与复查时的梗死百分比(r=0.817,P=0.007)、受累段数(r=0.836,P=0.005)相关。
32例心肌梗死慢性期患者(其中包括9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复查结果)的梗死质量平均为(14.8±11.4)g,梗死百分比平均为(12.7±8.4)﹪,两者分别与Selvester ORS分数、Q波心梗、左心室功能(LVESV、LVESVI、LNEDV、LVEDVI、INEF)、室壁运动异常、灌注缺损段数相关(P<0.05)。ST段抬高心梗与SelyesterQRS分数相关(P=0.000)。心肌梗死慢性期患者中Q波心梗/非Q波心梗各为16例。Q波心梗中3例为非透壁心梗,非Q波心梗中12例为透壁心梗。Q波/非Q波心梗与透壁/非透壁心梗无关(P>0.05)。Q波透壁心梗及非Q波非透壁心梗的异常T波占92﹪以上,Q波非透壁心梗及非Q波透壁心梗的非倒置T波占92﹪以上。
本研究共透壁心梗31例,非透壁心梗11例。透壁心梗与非透壁心梗比较,梗死质量(P=0.002)、梗死百分比(P=0.000)更大。ST段抬高心梗患者更易出现透壁心梗(P=0.032),室壁运动异常(P=0.000)及灌注缺损(P=0.045)的范围更广。
结论
(1)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行心脏MRI检查是安全可行的。
(2)延迟强化MRI能客观评价急性期心肌梗死质量。
(3)TnT峰值是反映急性期心肌梗死大小及左室功能的较好指标。
(4)Selvester ORS分数是反映慢性期心肌梗死大小及左室功能的较好指标。
(5)决定Q波/非Q波心梗的主要因素为梗死质量,用病理性Q波及T波预计透壁/非透壁心梗很困难。
(6)ST段抬高患者更易出现透壁心梗,透壁与否与ECG上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