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重构双操作模式混联机械臂的设计与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机器人的应用场合及功能需求有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对于远程无人操作、特殊环境作业、工位性质多样的生产流水线等应用场景,而传统的加工装配操作设备存在操作模式单一的局限性。对于这些工作性质要求不同的工位,需要使用不同的加工机器人去完成,因此,会降低工作效率。为了有效提高多工作阶段、多操作任务一类需求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保证工作质量,使操作设备可以根据任务性质,选择更优的一种操作模式,开发一种能同时提供几种不同操作模式的加工机器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本文基于“一机多用”的设计理念,在方案选型上采用混联与可重构机构相结合,创新性的提出将单环运动分岔机构应用于操作臂的设计实现了操作臂的多操作模式,解决了串联机构和并联机构性能优势对偶互补,却不能兼顾的问题,提高机构的操作性能和工作效率;同时,将两种结构集成于一种结构,将减小存储空间,降低运输成本。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常见的操作任务的工作性质及一般机构构型的特点做出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多操作任务/高适应性类设备应该具备的一般性特点,并以此制定了设计标准。不同于以往学者提出的将可重构类机构引入并联机构混联支链的多模式机构设计思路,提出总体采用两级混联构型,将可重构机构直接作为一级构造单元的设计思路。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前者所构造的机构依然处于并联机构的框架,而后者可以更好的发挥可重构机构的多模式特性。(2)基于上述设计思路,引入一种具有对称双运动支链的运动分岔机构作为{Ⅰ}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总体自由度的分配,确定{Ⅱ}级单元的自由度特性,并选定一种新型2转动定中心的少自由度冗余驱动含恰约束支链的并联机构(3-RSR/S机构),作为{Ⅱ}级构造单元。最终,提出了一种双操作模式的两级混联构型。(3)依据提出的新构型,设计成一款新型双操作模式混联机械臂。首先完成了概念结构设计,确定了总体的结构布局。其次,基于变约束螺旋系理论通过分析{Ⅰ}级单元的各邻接位型的螺旋系的变化,完成了臂部模块的可重构分析,证明了理论层面的可行性。然后,分别完成了{Ⅰ}级单元的重构方案和双驱动方案的设计,并提出一种新型可实现主/被动切换的转动关节,用以保证SOM和POM两种模式的均能正常驱动。(4)对新型混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首先分别对两种模式的位置正逆解进行了研究,并通过Matlab数值求解和模型的仿真进行对照验证了数学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对{Ⅱ}级转台3-RSR/S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最终通过结合两级单元的位置分析结果,建立混联机构整体的运动学模型。(5)完成了对机构的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的性能对比分析。主要是围绕工作空间和刚度这两个性能指标展开的。结果证明了两种模式的性能优越性的差异,即在工作空间方面,SOM模式比POM模式具有更大的工作空间,可以在工作空间大的操作任务中使用;在刚度方面,POM模式比SOM模式性能更加优越,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可以在承载能力要求高的操作任务中应用。最后对{Ⅱ}级并联转台的工作空间特性及其结构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一组最优设计参数。(6)完成了实物样机模型的设计,并开展仿真实验。首先,对{Ⅰ}级单元的重构过程进行了仿真,证明了机构重构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其次,面向具体操作任务的案例仿真实验,通过设定的两个不同工况的工作实例验证双操作模式机械臂完成多种操作任务的可行性。综上,本文在高适应性、一机多用类设备的研发方面做出了崭新的尝试,为本机型的深入研究做好了基础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多孔介质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殊的性能,广泛存在和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因此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多孔介质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多物理场耦合方向。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仔细研究了多孔介质耦合内在机理,建立了众多弱耦合场的控制方程。这些控制方程使得场与场之间耦合效果减弱,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且精度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强耦合控制方程。强耦合控制方程将耦合作用直接构造到控
学位
各向异性材料在许多现代工程材料领域和加工制造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关于各向异性材料传热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机械电子设备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际研究中,各向异性材料的热传导问题通常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检测、数值仿真等方法进行研究。而当求解区域和边界条件复杂时,理论分析和实验检测处理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不可能,而数值仿真却能迎刃而解。因此,很多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
学位
通孔薄壁件是现代交通动力系统及航空航天领域中常见的异形结构件,诸如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电极、发动机缸体和和航天推进器栅极组件等。通孔薄壁件间距是影响的动力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现有的人工测量方法可靠性较差,基于机器视觉的接触式测量方法也存在一致性低、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以航天推进器中的栅极组件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非接触式间距测量方法,针对人工测量和传统视觉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展开通孔薄壁件间
学位
当前对于纳米定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在精密加工以及半导体制造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目前应用于纳米定位的驱动器,采用压电陶瓷装置居多,但是压电陶瓷行程范围小,并且存在迟滞等非线性问题难以满足某些大行程且精度要求高的精密场合。而电磁驱动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可以通过控制驱动装置中线圈电流的大小实现大行程纳米定位。本文首先对电磁驱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研究电磁驱动输出推力与其结构参数的
学位
风南井区是我国最大的超稠油产地,需要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对储层实施改造才能实现高效开发,但风南井区地层中含有硼、锆等矿物,使用植物胶类压裂液后破胶不彻底,残胶容易堵塞储层,且压裂施工需要大量的水配制压裂液。随着风城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的采出污水量也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出一套适合风南井区的稠油净化水聚合物压裂液体系既能实现风南井区的有效开发,且有利于解决部分风城稠油热采水排放和玛湖地区压裂用水的难题
学位
液体在多孔介质表面的铺展和渗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且在农业、工业和环境等领域都有很多应用,如农药喷洒、地下水污染、电解质流动和油漆喷涂等。液滴的铺展渗透两者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两者既受多孔介质特性又受液滴特性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研究只关注多孔介质的孔隙度、静态接触角以及液滴黏性和大小对铺展和渗透的影响,或偶尔研究了多孔介质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和动态接触角的变化,对多孔介质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和液滴动态接触
学位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油田开采以及油气集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多种石油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只有少部分可以在降解和挥发等作用下被清除,大部分仍然留存于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新疆油田在几十年的开采中很可能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因此,有必要对新疆油田典型区块土壤污染风险进行筛查评估。此外,研究油田特征污染物石油烃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
学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是目前油田应用广泛的一项化学驱技术,在油田现场运用时存在大量采出污水的处理及选择适当的二元体系配方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回注水中离子对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以制定配制二元体系回注水的水质处理指标。同时对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进行性能评价,选择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二元体系,研究不同配比下体系zeta电位及界面张力性能以考察二者相关性。回注水中存在的Ca2+、M
学位
随着航空航天和造船业的飞速发展,对大型工件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对大型工件必须执行严格的外形误差检测,目前生产大尺寸零件的企业大部分采用人工测量的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测量范围有限、效率低,无法满足大型工件的外形检测要求。因此对于开展大型工件的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大型板状箱梁焊接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传感获取稀疏点云信息,通过曲线拟合跟曲面三维重建的方法实现大型板状构
学位
XJ页岩油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的方式开采,压裂液中掺杂有胍胶,导致采出液乳化程度较高,乳状液类型复杂,低温条件下基本上没有流动性,破乳困难,且油水分离后的污水黏度大,含油粒径小,处理困难。暂时集中在JX联合处理,该站原油处理温度高,药剂使用量大,处理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页岩油资源已探明可开采储量大,随着新井的不断投产,总产量持续猛增,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开展采出液的物性分析,筛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