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丙泊酚麻醉作用的脑电双频谱指数研究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BIS)和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观察丙泊酚麻醉作用在人脑中枢的敏感部位。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浅麻醉组(BIS 60~80)和深麻醉组(BIS 40~60)。先行预试验,靶控输注丙泊酚。浅麻醉组,计算预试验中每个受试者BIS 80点和BIS 60点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SC)的平均数,以此作为该受试者的目标ESC。深麻醉组,计算BIS 60点和BIS 40点的丙泊酚ESC的平均数,以此作为目标ESC。预试验后1~2周内进行fMRI研究。扫描序列为:结构像+麻醉扫描(事件相关设计:时间15min=4min空白扫描+约9min输注丙泊酚扫描+约2min达目标ESC后扫描),深麻醉组还需进行苏醒扫描(事件相关设计:时间15min=4min目标丙泊酚ESC扫描+11min停止输注后扫描)。记录扫描期间监护仪数值,以及扫描前后观察者觉醒/镇静评分(OAA/S)评分。使用SPM2、Matlab 6.5软件进行fMRI图像分析。结果①浅麻醉组(BIS 60~80,OAA/S 3分)丙泊酚麻醉所激活的脑区,仅有左顶下小叶区。②深麻醉组(BIS 40~60,OAA/S 1分)丙泊酚麻醉所激活的脑区,为左岛叶,左颞上回,右颞中回。③浅麻醉—深麻醉所激活的脑区较多,两侧岛叶、颞叶、边缘叶和左基底核、中脑均有脑区激活。④深麻醉—浅麻醉、苏醒期、深麻醉—苏醒、苏醒—深麻醉:无符合条件的脑区激活。结论丙泊酚浅麻醉时,只有顶叶部分脑区的激活程度随ESC变化而变化,提示浅麻醉激活的脑区个体差异较大,共同的激活脑区较少。深麻醉时,左岛叶,左颞叶,右颞叶的激活程度随ESC变化而变化,提示这些区域可能是丙泊酚麻醉的作用靶位。浅麻醉—深麻醉激活的脑区较多,颞叶、岛叶、边缘叶、基底核均有脑区激活,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意识消失有关。苏醒期无符合条件的脑区激活,提示苏醒期的激活脑区个体差异较大,本试验没有探寻到共同的苏醒相关脑区。第二部分丙泊酚遗忘作用的加工分离程序研究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应用加工分离程序(PDP)和BOLD-fMRI,观察丙泊酚遗忘作用在人脑中枢的敏感部位,探寻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处理脑区。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浅麻醉组(BIS 60~80)和深麻醉组(BIS 40~60)。先行预试验,靶控输注丙泊酚。浅麻醉组,计算预试验中每个受试者BIS 80点和BIS 60点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SC)的平均数,以此作为该受试者的目标ESC。深麻醉组,计算BIS 60点和BIS 40点的丙泊酚ESC的平均数,以此作为目标ESC。预试验后1~2周内进行fMRI研究。采用心理学界广泛应用的PDP,该方法能良好地区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扫描序列为:结构像+清醒听词扫描+麻醉听词扫描,采用组块设计:时间10min45s=45s空白+[(0.5s读词+1.5s空白)×20词+20s空白]×10遍。记录扫描期间监护仪数值,以及扫描前后OAA/S评分。PDP成绩,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SPM2,Matlab 6.5进行fMRI图像分析。结果1.①浅麻醉组(BIS 60~80,OAA/S 3分)麻醉中外显记忆与清醒比较显著降低(P<0.05),麻醉中内隐记忆与清醒比较无显著差异。②深麻醉组(BIS40~60,OAA/S 1分)麻醉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与清醒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2.①浅麻醉组麻醉听词所激活的脑区为两侧颞上回。②深麻醉组麻醉听词所激活的脑区主要为右顶下小叶、颞上回、颞中回和岛叶。③浅麻醉组(清醒听词—麻醉听词)所激活的脑区较多,为两侧额叶、顶叶、颞叶和左枕叶、左基底核。④深麻醉组(清醒听词—麻醉听词)所激活的脑区为,左丘脑、中央前回、前扣带回和右基底核。结论根据PDP成绩,丙泊酚浅麻醉时,麻醉中无明显外显记忆,但存在内隐记忆。丙泊酚深麻醉时,麻醉中无明显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浅麻醉组(清醒听词—麻醉听词)所激活的脑区较多,以两侧额叶、颞叶、顶叶和左枕叶为著,结合PDP成绩,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外显记忆相关。深麻醉组(清醒听词—麻醉听词)所激活的脑区为,左丘脑、额叶、边缘叶和右基底核的部分脑区,结合PDP成绩,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