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索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机制。首先利用大、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分别研究了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日时肺组织、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日时肺组织、12日时的肺和肝组织基因差异表达特点。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日时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inhibitor)基因表达上调,同时未见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与之相反,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日时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没有表达变化,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如溶菌酶(lysozyme)和各类组织蛋白酶(cathepsin)基因表达上调,而且肺内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如CD74、MHCⅡ和MHCⅠ等表达上调。提示,日本血吸虫适宜性宿主小鼠和非适宜性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两者有不同的基因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作者比较了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肝、肺组织炎性反应情况。结果表明,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现象。感染尾蚴10日后东方田鼠和小鼠肺部出血,现象均自行消失。其间小鼠肝表观正常,30天后肝中出现卵致肉芽肿,并逐渐增多。东方田鼠感染尾蚴6天时肝中开始出现虫致肉芽肿,并逐渐增多,第12—14天时逐渐减少,20日后肝中虫致肉芽肿趋于消失。东方田鼠和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不同炎性反应现象显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性宿主东方田鼠和适宜性宿主小鼠感染尾蚴后肝、肺组织表观变化规律不同。这表明,东方田鼠对于日本血吸虫的感染可能存在连续的、主动的和系统的反应机制。作者利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改变东方田鼠免疫水平,同时利用正常小鼠和绵羊血清注射感染过日本血吸虫后的东方田鼠,以观察东方田鼠抗虫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免疫抑制剂作用下的东方田鼠肝不再形成大量虫致肉芽肿,但肝中童虫生长发育依旧受阻,而且与对照组一样最终仍被消化分解。初步研究显示,日本血吸虫适宜性宿主小鼠和绵羊的健康阴性血清被动转移东方田鼠后,东方田鼠肝期童虫生存期延长,并在肝中引起形成巨大肉芽肿。上述结果提示,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中除有免疫机制外,还可能存在阻断日本血吸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促自身生长发育物质等不利虫体生存的机制。根据芯片实验结果所提供信息,作者探索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组织蛋白酶抑制剂、溶菌酶、左旋米唑等对宿主抗日本血吸虫能力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溶菌酶后的小鼠没有获得抗虫能力;注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或组织蛋白酶抑制剂的东方田鼠没有改变其抗日本血吸虫特性;注射左旋米唑的大鼠和小鼠表现出部分抗虫作用。为探索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中是否存在阻断日本血吸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促自身生长发育物质的机制。作者研究了IGF-1对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了IGF-1的东方田鼠肝中童虫仍被消化分解,东方田鼠抗虫能力没有受到影响。作者认为,该类试验需要更全面和深入的探索。NO是一种重要的免疫介质,它既能直接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也能通过调节其它细胞因子间接发挥作用,所以作者通过分析日本血吸虫适宜性宿主小鼠和非适宜性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揭示东方田鼠和小鼠免疫反应的不同特点。结果表明,小鼠和东方田鼠血清NO水平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均表现出立即下降,但是,小鼠在感染6-16天期间血清NO水平会出现恢复性变化,在感染16-36天期间,NO水平有起伏变化,第36天以后,血清NO水平基本上维持在0-10μmol/l之间较低的水平上。东方田鼠在感染后第4天降至16μmol/l,并在这个水平维持到第16天,然后逐渐上升,在第18天后达到正常的水平。以上结果提示,东方田鼠和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NO含量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体内存在连续和系统的抗感染反应过程。在本项研究中,作者首次发现日本血吸虫肠内深色物质(K物质)不简单是某种色素成分,而其本质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共生生物体。实验表明,该物质对溶菌酶敏感。由于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内溶菌酶表达增强。由此作者推测,溶菌酶抑杀K物质可能是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