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是与“地域偏远”、“经济落后”、“社会欠发展”、“人口素质偏低”相关的概念。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少数民族农民这一群体的素质显得尤其必要。为此,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工具,以对少数民族农民素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本研究立足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选取了12个农民素质的个体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建构少数民族农民素质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发现,广西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素质整体的发展水平不高,在各个素质维度上的发展不均衡,其中学历影响是其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农民素质呈现出区域、性别、年龄等结构性差异及不平横的特点。此外,在少数民族内部,不同民族的农民素质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本研究还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这一评价结果进行效度检验,进一步阐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结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农民素质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主要介绍农民素质的概念与内容、对国内外有关农民素质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概述。
第三部分是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对新型农民素质的科学涵义进行梳理,廓清概念;其次,明确新型农民素质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为建立指标体系作理论准备;最后,依据社会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构建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素质的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是对广西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之间农民素质差异的比较;并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效度检验。
第五部分为结论,阐明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创新点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