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现代”批评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发展面临建构中国文论批评体系的问题,存在着中国文论“西化”、自创批评理论不足的窘境。即使学界已有一定的反思与自省以及“破”与“立”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着理论创新及应用的问题。批评家们使用着西方文论的话语、范畴、方法对当下中国的文艺作品进行阐释与批评,“强制阐释”及“场外征用”等不恰当的批评现象盛行。进入新时代以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合中国当下实际的文论体系是文艺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这不仅是主流话语强调的“特色论”“自信论”的要求,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文艺理论趋向成熟的自觉表现。
  为当下中国的文艺理论量身打造一套“解决方案”既需“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理论建构的过程,更应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的社会现实。出于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特征概括,王建疆提出“别现代”概念,并提出“别现代主义”及建立中国学派的主张,逐步形成别现代理论话语,渐次构建别现代理论体系。“别现代”提出后引发国内国外学者讨论,形成了别现代艺术流派和别现代批评思潮。
  论文绪论在讨论选题的来源与背景的基础上,对研究现状做综述及评价,阐发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论文主体以五个部分划分形成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
  一是对“别现代”及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首先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梳理与阐释;其次,对“别现代”概念进行阐发,意指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状况,可以“别现代状况”作为概括。别现代主义是针对这种状况所提出的的理论主张,旨在对别现代状况进行批判,以达成对别现代状况的超越,完成对别现代的时代跨越;最后,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对“别现代批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阐发。
  二是把握别现代批评的理论基础。别现代批评的理论基础在于别现代理论,主要涵盖哲学、美学等方面理论内容。其中,别现代哲学理论具体包括“别”的哲学思想、时间的空间化理论、别现代发展四阶段论、“跨越式停顿”理论等理论;别现代美学理论具体包括美学待有论、别现代审美形态论、别现代人生论美学等。
  三是研究并建构别现代批评的理论内容。论文在别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内,从别现代批评理论的批评观、对象、功能及方法论等方面入手对别现代批评理论进行建构及阐发,提出了别现代理论-批评-艺术双向生产机制。
  四是引入并进行别现代艺术批评的具体实践。别现代批评的具体实践目前主要集中于艺术作品、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其中,别现代艺术批评主要有水墨艺术批评、油画艺术批评、装置艺术批评等;别现代影视批评主要关注了“穿越”题材影视剧、现实及超现实题材电影以及喜剧电影;别现代文学批评实践目前较少,主要有对莫言、阎连科、李洱、周大新、刘庆邦等作家的作品批评。论文在引入相关艺术作品、批评实践的同时,讨论了别现代理论-批评-艺术双向生产机制的形成。
  五是探讨别现代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别现代批评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对别现代理论的补充与建设上,并以别现代理论-批评-艺术双向生产机制为别现代理论注入理论活力;另一方面为当代文艺理论批评提供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国际影响力。其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为艺术家与批评家提供对话平台、为理论创生的路径提供实践经验、为中国学派的建设提供参考价值等。当然,别现代理论体系及批评实践体系仍然还在不断丰富完善的建构过程中,仍然需要深化拓展研究空间。
  目前,别现代主义正在进行着其“理论的世界旅行”,这种理论的中国经验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了国内学界的学术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具体践行。对别现代批评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参与当代中国文艺学美学理论建构、促进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第二代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其小说中建构了三种空间意象,印证了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物理空间,精神和想象空间,社会空间。本文结合列斐伏尔、福柯和巴什拉等人空间理论,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婚礼的成员》和《伤心咖啡馆之歌》这四部作品。为深入发掘麦卡勒斯小说空间背后所蕴涵的文本寓意和现实意义,论文分成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
学位
嘹歌是流传于百色地区壮族民众中的一种传统民歌。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嘹歌作为壮族传统民歌与壮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传达着民族文化的深层含义和结构方式。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世居左江流域的广西百色平果壮族民众,在以往相对封闭的社会生态中逐渐构建起依据血缘、族缘、地缘与神缘等聚合方式形成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当下的社会中逐渐淡化模糊。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变化,壮族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海”族词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来考察“海”族词的语义建构过程,即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点进行探究。采用建立小型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将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前人研究及成果、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文语料界定及来源。第二部分:阐述“海”族词的结构类型,将“海”族词分为“海”族复合词和“
学位
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对其调查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苏南吴语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苏州等代表城市。金坛处在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交汇的地方,记录描写金坛境内吴方言意义重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描写与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金坛的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综述了江苏境内吴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意
学位
本文旨在研究桓温及其幕下文士的生平思想,考证文人间的交游活动,具体分析其文学作品,从整体角度总结概括桓温幕府文学的创作特点。  第一章,围绕桓温展开论述。本章将分别从桓温的生平及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试图全面展现桓温的形象。桓温祖上为龙亢桓氏,为世家望族,后因参预朝事跌为刑家,其父桓彝以身殉国,桓温子袭父爵,声名渐显。桓温一生锐意进取,凭借赫赫战功位极人臣,但也因朝廷的猜疑逐渐走上与之对抗的道路,
学位
白居易的科举文章以其详尽、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突出的艺术成就受到唐人乃至后人的追捧。白居易早年在科举文章中花费的心血并不少于诗歌,《策林》更是他的悉心之作。近年来对白居易《策林》的关注多在其思想内容方面,而关于《策林》的章法结构、说理技巧等方面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策林》是白居易专为参加制举拟作的试策。试策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内容往往与“政化得失”相关,采用问答结合的形式
学位
叙事是和人类的历史同时开始的,然而对叙事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才真正展开。传统小说理论重视道德教化,小说往往充当宗教、神学的婢女,直到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者福楼拜和詹姆斯将小说视为一种自足的艺术有机体,把注意力转向了小说技巧,尤其是叙述视点的运用,一种过于倚赖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风气才开始得到改变。近一个世纪以来,视角一直是小说叙事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虽然这些研究颇多新见,但在操作中又使人深感其局限性很
学位
颂文为古代重要的文体之一,三国颂文上承汉朝,下启两晋,在颂文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为颂文的概念与分类依据,分为两节。研究文体,必先溯其根源,第一节首先定义“颂”字为赞美、歌颂,然后对颂文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作简要的概述。第二节梳理了古人与今人对于颂文的分类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将三国颂文分为四大类:颂神仙类、颂人类、颂事类和颂物类。  第二章为颂文的类别与特征,分为五节
学位
清初,遗民在清廷的打击下笔耕不缀,以文字记录下国家和文化异变的时代,诠释了对山河破碎的遗民心境。明遗民这个群体在明清文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话题。而李长祥作为一名文人武将式的遗民,对他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从李长祥的文人武将身份出发,揭示李长祥的遗民旨趣和文学风格,凸显他在明末清初社会大背景下追求忠义和根邸六经的心态,以期更接近李长祥真实的历史世界。  绪论部分阐
学位
唐诗瑰丽多彩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其成因的极度复杂性。从凉州角度关照唐诗,实质是考察半异质文化对唐诗的影响。凉州文化的异质性,首先是其基本属于游牧区,和中原等唐诗主产区的农耕文化有别;其次,凉州作为西北边州,直接与西域接壤,荒凉辽远,既是边塞接敌的战场,也是罪臣流放之所。唐人或亲临其地、目之所及,或望风怀想、即心之所系,给诗境抹上独特色彩。凉州文化的“半异质”属性,究其原因,是唐代凉州大体处于朝廷的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