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研课题——《重庆市三峡库区AAW学校—社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4-GJ-113。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物质文明水平飞速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环境问题也迅速恶化。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而开展环境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学校的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模式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境教育模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英国环境教育专家亚瑟·卢卡斯(M.A.Lucas)基于环境教育的目标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另一类是将环境教育模式界定为课程设置的方式。按照这种界定,环境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即渗透结合模式、独立设课模式、跨学科的专题教学模式、户外教学模式、环境主题活动模式。AAW(水域认养)学校—社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在学校和社区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种颇具特色而又富有成效的方法。AAW通过把社区的水域作为活的课堂,让学生在其中亲身实践,从而把科学学习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参与—把科学应用于社区环境—改善水域—反思等环节,把学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水域与社区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和社区公民积极参与,促进了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同时促进了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行为的养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有高的公众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行为为底蕴,而公众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行为的养成,需要社区教育系统的支持。三峡库区未来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取决于未来公民是否具有强烈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行为,这就需要学校教育系统的支持。因此,学校和社区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现在及未来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国内外学校(主要是中小学)—社区环境教育的模式,分析比较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并结合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重庆三峡库区特点的学校—社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借助这一研究,我们希望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把学校(主要是中小学)和社区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和积极参与,既提高学生(主要是中小学生)和社区公众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又有效地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希望能借助这一课题对国内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产生一些冲击,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着眼于三峡库区的未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释了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并说明了本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核心概念及相关要素进行的界定与分析。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包括大陆与香港)与国外(包括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学校—社区环境教育的模式,采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对国内及国外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所涉及的文件及立法情况、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师资培训、对学生的评价、教材与教育经费以及校内外的环境教育合作等要素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将目前国际上在学校和社区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颇具特色而又富有成效的AAW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第五部分,对重庆三峡库区环境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重庆市三峡库区AAW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的实施提出建议,并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拓展方向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发、调查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通过文献分析,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境教育模式的研究,并对核心概念及相关要素进行了界定与分析,确立可对环境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的维度;采用比较研究,对我国国内(包括大陆与香港)与国外(包括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了解各国与地区在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上的差异:将目前国际上在学校和社区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颇具特色而又富有成效的AAW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了解重庆市三峡库区环境教育的现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及重庆市三峡库区学校—社区环境教育的特点或不足,为重庆市三峡库区AAW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的实施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