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雀形目(Passeriformes)是现存鸟类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演化地位最高、适应辐射最广的类群,传统的分类方法仅依据形态和行为特征来划分,但由于该类群的形态及行为特征复杂使得部分种类不易区分,因此有必要依据分子手段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以盼能对经典的分类方法给予补充。本文分别以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6和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雀形目6科15种鸟类的细胞色素6基因全序列(1,143bp)和CoI基因部分序列(1,176bp)的组成特点及其系统发育树进行了比较分析,还探讨了CoI基因作为雀形目系统发育研究和构建鸟类物种DNA编码库的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旨在为DNA编码库的构建积累基础资料。此外,针对伯劳属(Lanius)鸟类在形态分类上目前存在的一些争论,还分析了该属8种鸟类的细胞色素6全序列和Col基因部分序列,并以鸫亚科(Muscicapinae)的棕胸蓝[姬]鸫(Ficedula hyperythra)和河乌科(Cinclidae)的褐河乌(Cincluspallasii)作为外群,分别构建了单基因数据和联合基因数据的MP树、ML树、NJ树和Bayesian树,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探讨了伯劳属部分类群的分类地位。
1.比较分析了雀形目6科15种鸟类的细胞色素6全序列和CoI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细胞色素6和CoI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为454个和366个、简约信息位点为337个和303个,而且线粒体CoI基因比细胞色素b基因略微保守、进化速率也较低;CoI基因在确定雀形目科级阶元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同时它也能够用于雀形目鸟类的物种鉴定,但在物种鉴别方面不如细胞色素6基因稳定、准确。本文建议若以CoI基因作为标记进行鸟类的物种鉴别,最好再辅以其它的分子标记。
2.对伯劳属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后表明,黑额伯劳(L.minor)和虎纹伯劳(L.tigrinus)首先分化出,接着分化出平行的两个支系:一支由互为姐妹群的荒漠伯劳(L.isabellinus)和红背伯劳(L.collurio)组成,另一支由灰背伯劳(L.tephronotus)、牛头伯劳(L.bucephalus)聚在一起后与红尾伯劳(L.cristatus)并列再与棕背伯劳(L.schach)相聚而形成。由此可见,牛头伯劳和灰背伯劳是最晚分化出的类群。
3.本文分析比较了两种分子标记及其联合数据集所构建的伯劳属部分鸟类的系统发生树和这些鸟类类群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特点后表明,伯劳属的荒漠伯劳、红背伯劳均为独立的物种;本文还支持:Biswas(1950)、Harris&Franklin(2000)等有关棕背伯劳和灰背伯劳分类地位的结论,即它们是两个有效的物种;同时认为棕背伯劳黑色型是棕背伯劳的变异类群,二者是同一个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