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实现,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是相关的,有照应手段将其联系在一起。语篇长短不一,一个句子、短语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构成语篇。因此,我们可以狭义地认为语篇是由词、句子按照一定的照应手段构成的。本文基于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中英思维模式对语篇构成产生的影响。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哲学、心理学所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同时也涉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认知语言学中,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一种映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之间用同一种语言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时都体现出约定俗成的意象。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即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在分析中英思维模式对语篇构成产生的影响过程中,本文作者探索的触角并未局限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层面,而是进一步采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方法,在映射视角下,挖掘造成中英思维模式对语篇构成产生影响的认知根源。试图在具体的语言分析中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前言部分阐明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整篇论文的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了历史上国内外学者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研究,最后指出这些研究的贡献性和局限性。第三章概述了本文所涉及的理论,为整个论文打下了理论基础。第四章从两国认知特点分析造成中英思维差异的认知根源,论述中英思维模式差异的具体表现。第五章从思维和语言的映射关系出发,从措词,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三方面,运用实例分析了中英不同思维模式对语篇构成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语,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并阐述该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和局限性: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只是导致语篇构成不同的表层原因,其真正的根源是两民族认知上的分歧。因此,我们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需挖掘其根源。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对中英思维模式差异的深入挖掘,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语篇构成,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作者认为深入探究中英思维模式对语篇构成的影响,能够为语言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