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量股前区不同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解剖观察其皮肤穿支血管的分布、数量、类型、来源。为临床制备股前区单岛皮瓣及一蒂多岛皮瓣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并Ⅰ期行左股前区游离皮瓣修复的患者66例。将股前区分为股前外侧区和股前内侧区,其再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1.测量股前区各区域的皮下脂肪厚度。2.制备皮瓣过程中,利用制备皮瓣的切口,在尽量不增加对患者局部损伤的前提下,解剖观察左侧股前区各区域皮穿支血管的分布、数量、类型及来源。结果1.股前区皮下脂肪厚度下份<中份<上份,左右侧无明显差异,女性股前区皮下脂肪厚度大于男性。2.股前外侧区的上中下区域均有皮穿支血管分布,位于上份的占25.4%,中份的占34.7%,下份的占38.2%。中份出现皮穿支血管的概率(97%)>下份(89.4%)>上份(83.3%)。股前外侧区平均有4.4±1.4支皮穿支血管,下份的穿支血管数(1.9±0.8支)多于上份(1.4±0.5支)和中份(1.6±0.6支)。来源于降支的占76.3%,横支的占19.2%,升支的占1.4%,其它占3.1%,主要为肌皮穿支。3.股前内侧区的上中下区域均有皮穿支血管分布,位于上份的占17.1%,中份的占35.7%,下份的占46.3%。下份出现皮穿支血管的概率(95.5%)>中份(84.9%)>上份(51.5%)。皮穿支血管平均为3.3±1.1支,主要来源于股动脉及其分支,以肌皮穿支为主。57.6%的患者(38/66)股前内侧区的中、上份区域存在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皮穿支血管。结论1.股前区上下区域皮下脂肪厚度差异明显,下份<中份<上份。2.股前区上、中、下区域均有穿支血管分布,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制备不同厚度的皮瓣。3.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所发出的皮穿支血管分布于股前区多个区域,可以根据所需皮瓣的大小选择不同区域的皮瓣进行组合,制备一蒂多岛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