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广州市成年人群体内维生素营养状况,并探讨成年人群补充复合维生素对体内心血管危险因素Hcy、CRP及对DNA损伤的影响,为心血管等慢性退行性疾病的营养防治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与分组选取广州市20~50岁正常成年志愿者共151名作为实验对象。要求无烟酒嗜好、血压正常、体检未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或其他慢性疾病,食物频率调查表(美国营养协会编制)得分在12分以下,实验前一周至实验结束均无食用营养保健品或膳食补充剂,保持干预前后膳食、生活方式习惯基本不变,每两周回访一次。符合条件的对象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入实验研究。
采用双盲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维生素组和安慰剂组。维生素组服用复合维生素片(成分包括VitA、VitC、VitB1、VitB2、VitB12、VitE、叶酸、胡萝卜素等),安慰剂组服用颜色、形状、大小与复合维生素片完全相同的糊精片,实验为期八周。
2、血、尿样本收集及问卷调查实验第1及56天分别收集一次随机尿50ml,空腹肘静脉抽血13ml,其中一毫升提取淋巴细胞做单细胞凝胶电泳测定,其余分离血浆和血清后留样备测(检测体内维生素、血脂、Hcy及CRP浓度)。
试验开始及最后一周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实验对象食物频率得分。试验最后一周进行三日膳食营养调查(包括两个工作日和一个法定休息日),采用“营养计算器(V1.6)”分析实验对象维生素摄入量。
3、血尿样本中各类指标的检测:血浆VitC、同型半胱氨酸测定:采用HPLC方法。血脂水平测定: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用直接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红细胞叶酸及血浆VitB12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测定。尿液VitB1、VitB2水平: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尿液肌酐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
实验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研究对象共151名,退出7人,失访率为4.6%。144名对象年龄为28.0±8.1岁;BMI为21.1±2.4kg/m2。其中安慰剂组男32人,女36人;维生素组男37人,女39人。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及前后两次食物频率得分均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VitC、VitB1、VitB2膳食摄入量实验对象的VitC、VitB1、VitB2的膳食平均摄入量依次为每标准人日102.7mg、1.2mg和1.1mg,分别占RNIs的85.7%、84.6%和102.7%。
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的VitC、VitB1和VitB2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复合维生素干预对体内VitC、VitB1、VitB2VitB12及叶酸营养状况的影响3.1实验对象血浆VitC的缺乏率为44.4%,红细胞叶酸的缺乏率为11.8%,尿液VitB1、VitB2的缺乏率分别为11.8%及14.0%,血浆VitB12未发现有缺乏。3.2干预前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较,血浆VitC、VitB12、红细胞叶酸及尿液VitB1、VitB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安慰剂组干预后血浆VitC、VitB12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维生素干预前后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组干预后血浆VitC、VitB12、红细胞叶酸及尿液VitB1、VitB2浓度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维生素组干预后体内上述五种维生素浓度均大于安慰剂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复合维生素干预对血脂的影响干预前,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的血清TG、TC、HDL-C、LDL-C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安慰剂组干预后TC、TG及LDL-C浓度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较干预前有所降低(p<0.05)。维生素组干预后,TG较干预前升高,LDL-C浓度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HDL-C浓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维生素组TG、HDL-C浓度分别高于安慰剂组,LDL-C浓度则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T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复合维生素干预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干预前,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的血浆Hcy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干预后Hcy与干预前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组干预后Hcy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相比较,维生素组Hcy浓度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复合维生素干预对血浆CRP浓度的影响根据干预前体内CRP浓度大小将各组实验对象进一步分为两组:CRP≤1mg/L浓度组:干预前安慰剂组与维生素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维生素组浓度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1mg/L浓度组:干预前安慰剂组与维生素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浓度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合计:干预前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的血浆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干预后CRP浓度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维生素组CRP浓度低于安慰剂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复合维生素干预对DNA损伤的影响干预前安慰剂组和维生素组的彗星Olive尾矩、尾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干预后尾矩、尾长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组干预前后彗星尾矩、尾长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维生素组尾矩、尾长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脂、Hcy、CRP及DNA损伤与各维生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控制年龄、性别、BMI混杂因素后,干预前体内Hcy水平与叶酸、VitB12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CRP与VitC、VitB1、VitB2、VitB12及叶酸的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与Hcy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血脂、DNA损伤程度与各维生素的相关关系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做各指标干预前后浓度差值的相关分析,同样发现Hcy与叶酸、VitB12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RP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1、实验对象仍存在一定的维生素缺乏,其中血浆VitC的缺乏率为44.4%,红细胞叶酸的缺乏率为11.8%,尿液VitB1、VitB2的缺乏率分别为11.8%及14.0%,血浆VitB12未发现有缺乏。补充复合维生素可改善上述维生素的体内营养状况。
2、体内Hcy水平分别与叶酸、VitB12呈负相关关系,与CRP呈正相关关系。
3、补充复合维生素能改善成年人群血脂(升高HDL-C和降低LDL-C)、降低体内Hcy、CRP水平及DNA的损伤程度,有利于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