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长白山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最北端,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在湖泊和泥炭等沉积物中虽然已经开展了诸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仍然不明朗,例如全新世时期水热组合究竟是怎样的演化模式。此外,现代过程研究显示,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指标具有多解性,它们在地质记录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并且,源于细菌的藿类化合物在古气候重建中的适用性尚需验证。基于此,本论文以孤山屯泥炭为研究对象,以GC-MS和GC-IRMS为分析手段,根据正构烷烃、藿烷/烯等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解析其可能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详细探查正构烷烃系列指标、单体碳同位素、藿烷比值和里白烯相对丰度等对东北全新世气候与植被变化的响应情况。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孤山屯泥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介于nC15nC33,主峰碳数为nC27、nC29和nC31,少数是nC23,以中长链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长链正构烷烃δ13Calk介于-29.7‰-33.8‰之间,表明C3植物较发育,以上结果均显示正构烷烃主要源于陆生和水生植物;(2)正构烷烃Paq和ACL大致能够响应东北地区早全新世气候较干,中晚全新世湿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而CPI受温度和湿度等变化的共同影响,变化幅度较小,同时它们均与正构烷烃保存状况和植被输入类型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有关,说明正构烷烃对气候变化的记录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化学行为,在解释这些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时,最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其它指标综合考虑;(3)δ13Calk及其差值Δδ13C31-27对泥炭地湿度和植被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但其可能主要受湿地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碳的来源和湿度等变化共同控制,在整个全新世的变化幅度并不明显,若将其用于指示泥炭地湿度变化时,需要特别谨慎;(4)正构烷烃nC23/(nC23+nC31)、nC31/(nC31+nC27)比值变化显示,在约11.58 ka BP和2 ka BP左右至今草本植物较发育,其余时段水生植物则相对较繁盛,这与孢粉记录大致相似,说明可以将其作为经典孢粉指标的一种很好补充,二者结合能有效提高恢复植被演替的分辨率和准确度;(5)C31αβ藿烷和里白烯化合物占主要优势,C29、C30和C31等藿烷相对丰度较低,它们可能由不同细菌合成,湿度和pH值可能是影响C31αβ藿烷的主要因素,里白烯相对丰度则可能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6)东北地区早全新世气候较暖干时,里白烯相对丰度较高,藿烷C31αβ/ββ比值较低,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冷湿时,前者丰度明显下降,后者比值则上升至较高水平,二者总体变化趋势大致能够响应该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说明它们可能也是两类重要的古气候研究代用指标,今后应该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7)藿烷C31ββ/(αβ+ββ)比值估算的pH介于3.387.03之间,要明显低于现代表层水体实测值(6.51±0.06),说明其用于估算泥炭地具体pH值可能并不理想,但其与bGDGTs-CBT重建的pH值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该指标在恢复泥炭地pH值变化趋势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只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