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债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信用形式,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其中扩张公共债务规模成为了财政扩张的最主要手段。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公共债务规模的增加,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公共债务负担率持续上升,欧美发达国家表现更为明显。然而,通过举债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并未取得预计的经济效果。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依旧缓慢,造成负债率较高的部分欧洲国家在2009年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持续发酵至今,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从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来看,虽然公共债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短期经济增长,但公共债务总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不均衡增长累积了潜在的风险,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造成了隐患和不确定性。由此,“持续提高的公共债务水平能否促使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公共债务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途径、联动效应如何”等问题再次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债务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并未深入研究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途径以及影响效应,而现实经济发展中,公共债务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二者之间发展的趋势特征是保证经济稳定的前提。鉴于此,本文在梳理现有公共债务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公共债务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图回答“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传导机理”、“公共债务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债务与地方债务合理调整与分配”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对公共债务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经验参考。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首先对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对公共债务理论以及现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公共债务的长期与短期角度、流量与存量角度,分析公共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别基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以及金融层面,揭示公共债务的发行以及债务资本的投资是如何通过影响传导过程中的中间要素,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与运行的作用机理及趋势特征,这是后续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分别从公共债务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效应、增长效应、产业效应以及行业效应等角度,构建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多维度考察公共债务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和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包括: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债务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生产投入要素、私人消费与投资的传导影响;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研究在不同的实体经济增长阶段以及公共债务规模变化的条件下,公共债务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基于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揭示公共债务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动态影响的差异性;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公共债务对我国制造业冲击的脉冲响应等。第三,从公共债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看,基于全样本要素的线性回归分析与模拟表明,我国公共债务在整体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方面并不明显。这不但与公共债务发行总额、存量债务规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关,也与实证分析模型的选择有关。为此,本文运用非线性计量手段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产业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实体经济周期和公共债务增长阶段、不同产业效应中,这一效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第四,从产业效应来看,新增债务与存量债务投资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一,二者对我国三次产业增长均表现出不断增强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作用程度在产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新增债务与存量债务对我国第一和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偏弱,但对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均表现出不断减弱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微观行业考察中,我们发现公共债务发行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及其行业产值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长期该作用会逐渐减弱;与之相反,公共债务存量对二者的影响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从长期来看,该作用会逐渐减弱,因此合理调整新增债务与存量债务对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结合上述观点,本文对我国地方债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现状和对策分析。根据我国地方债的发行特点及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了我国地方债蕴含的风险;并结合我国地方债置换的背景,分析该举措对我国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地方债的总体规模可控,但其不平衡增长以及地方政府收入的局限,使我国地方债隐藏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应加强对地方债的管理和防控;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地方债券的顺利置换,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并将盘活存量资金,从而从根本上助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公共债务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三次产业的非均衡性特征。一方面,公共债务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明显,在带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的增长方面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公共债务资金更大程度上是循环在金融体系之内,短期难以对实体经济形成支持,而其长期效应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在妥善处理地方债问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公共债务资金更加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