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 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就医往往与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症状有关,这与CHF患者病程进展过程中全身肌肉功能受损、通气紊乱致体力活动受限有关。据统计,30%-50%的心衰患者存在吸气肌无力现象。CHF患者吸气肌力量和耐受力的下降是导致运动耐力降低和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因此,保证吸气功能的良好对CHF患者呼吸过程的维持相当重要,且在特定阶段及时介入吸气肌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吸气肌训练对CHF患者的作用,大多数研究报道了吸气肌训练对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和功能状态的改善是有效的,但常常使用阈值呼吸训练仪,研究设备不适于患者居家、量化、长期使用,而国内的研究较局限,且研究迟缓,呼吸训练仅限于方式上的改变,如腹式呼吸、深呼吸、缩唇呼吸或几种方式的联合运用,较少涉及针对呼吸肌肉的锻炼,腹式呼吸在患者呼吸困难时无法实施,训练不准确时极易引起呼吸肌疲劳,缩唇呼吸很难量化且不易被患者掌握。本研究根据CHF患者呼吸肌生理变化的特点,将2012年国内学者顾为丽针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设计的快吸(锻炼吸气肌肉)慢呼(延长呼气时间,降低呼气末肺容量)提高吸气肌耐力的呼吸训练法应用于CHF患者(该方法已经证实对COPD的效果),旨在探索它对CHF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以及训练过程中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希望为CHF患者提供一种长期、有效、简便易行的家庭呼吸训练方法,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探讨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静息心率、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集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2.住院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遵医嘱用药、按需吸氧、健康教育等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指导进行快吸慢呼吸气肌的呼吸锻炼,每天3次,分别于早、中、晚餐后1-2小时进行,每次10分钟。出院后嘱患者持续锻炼,并填写统一发放的训练日志。研究成员(10人)均分实验对象(5人/成员),在常规电话随访的基础上加强随访频率,前2周每3天1次,第3-6周每1周1次,第7-12周每2周1次,了解患者呼吸训练情况及感受,有无不适及特殊病情变化,接受患者及家属与呼吸训练有关的疑问,并给予指导和督促。共持续3个月。对照组按常规电话随访患者病情及服药情况,不涉及与呼吸训练有关的指导。3.干预前、干预后1月、3月分别评估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静息心率、心功能分级、肺功能、生活质量。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病程、服药情况等基线资料均无差异。干预期间试验组失访8例,对照组失访11例,最后完成实验者共81例,其中试验组42例,对照组39例。2.6分钟步行距离干预后第1个月,试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干预前显著增加[(-14.23±19.96)m,P<0.01],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也较前显著增加[(-5.41±10.07)m,P<0.01],而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第3个月,试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仍较干预前显著增加[(-36.69±23.05),P<0.01],且第1个月与第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5±16.48)m,P<0.01]。对照组3个月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干预前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3.15±16.64)m,P>0.05],第3个月较第1个月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14.09)m,P<0.01]。第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静息心率干预后第1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静息心率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试验组(8.45±8.76)次/min,P<0.01;对照组(6.18±7.19)次/min,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静息心率仍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试验组(12.35±9.68)次/min,P<0.01;对照组(1.82±3.69)次/min,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心功能分级组内比较时,干预后1月,试验组及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3月与干预1月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均有提高,但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干预后1月,试验组、对照组心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月,两组间比较试验组心功能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5.肺功能干预后第1个月,试验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较干预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与干预前比较,也有所提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时,试验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较对照组提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第3个月,试验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与干预前比较仍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FVC、FEV1与干预前比较仍也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MVV较干预前稍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1月与3月比较时,FVC、FEV1、MVV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仅MVV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时,试验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比对照组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6.生活质量干预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MLHFQ各领域(躯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及总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总分及情绪领域评分较前降低(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月,试验组患者MLHFQ各部分及总分仍较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MLHFQ各部分及总分较前均无显著改变(P>0.05)。试验组1月与3月比较时,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及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仅身体领域及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月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躯体领域、情绪领域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静息心率、改善心功能,进而使患者运动耐力提高,并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2.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