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窑堡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ox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瓦窑堡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与1938年10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是党在自身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会议。在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空洞的政治现象,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实践经验,严格的时代要求,独特的主体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正是在这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和历史环境中不断前进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不到三年的历史阶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果。首先,在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其次在某种意义上,整个中国抗战史和解放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成功的发展史;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我党正确思想路线确定过程。最后,梳理历史进程,还原历史事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仅对研究党的历史具有科研价值,而且对于学习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我国各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瓦窑堡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受苏联和共产国际影响极为严重的,甚至为其“左”右的,不成熟的政党,逐步转变为一个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中国地域性色彩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转变的原因、转变的过程、以及转变之后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社会典型行为已经是人们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所必需从事的行为。“社会典型行为”理论,是拉伦茨教授对豪普特教授的“事实契约关系”的第三种类型的发展。他
1949-1956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各项社会主义制度,我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
中国的司法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变化的客观要求。公正与效率作为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其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动因,同时也是司法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互联网是大学生的第一信息渠道和主要信息来源,具有共享性、技术性、时效性、综合性、不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