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江省开展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如何推动小城镇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力乡村振兴是重要的课题。新型城镇化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为特点,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并协调区域发展,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浙江省城镇化发展进入降速提质阶段,传统工业推进的动力不足,亟需动力转换。旅游业是一个美丽产业,具有发展污染低、产业关联强、就业吸纳广等优势,能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助力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建设,以旅游业发展推动城镇化是城镇建设的重要方式。已有研究大多以宏观视角研究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存在刻画不深入等问题。因此从微观小城镇角度探析双方相互作用、耦合协调机制以及互动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浙江省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全省“大花园”和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在此基础上创建景区镇,优化小镇环境、设施、业态和管理。景区镇是一种旅游小城镇,特别是5A级景区镇具有旅游业发展水平高、城镇建设好的优势,契合本文研究微观区域旅游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主题。故本文以浙江省目前公布的9个5A级景区镇中的安昌镇、莫干山镇和霞关镇为样本,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构建三镇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旅游业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反作用于旅游业以及两者互动的机制和模式。最后从耦合协调关系的视角对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三个样本镇的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三镇中莫干山镇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安昌镇次之,霞关镇最低。在双方耦合程度上,安昌镇最高;莫干山镇其次,为城镇化滞后型;最后为霞关镇,为旅游业滞后型。在协调程度上,莫干山镇最高,处于中级协调;安昌镇其次,处于初级协调;霞关镇最后,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2)安昌镇、莫干山镇和霞关镇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体现在用地、经济、生态环境、文化和思想五个方面。用地上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外扩、旅游用地的增长和用地结构的改变,具体为三镇自旅游开发至2021年城镇用地分别外扩12.36%、14.86%和3.26%;旅游用地占总用地面积分别为3.80%、15.52%和3.45%。经济上体现为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收入和升级服务,具体为2021年分别吸纳总人口的3.30%、37.10%和6.55%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为当地居民创造3.87亿元、3.14亿元和3 914万元的旅游收入。生态环境上体现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及能源等资源的开发。社会文化体现在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新文化形式的引入。居民思想转变体现在对旅游业的态度、职业观、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市民化”意识的提升。(3)安昌镇、莫干山镇和霞关镇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的反作用体现为城镇建设助力旅游市场规模扩大、经济收益提高和旅游服务提升。旅游市场规模扩大包括游客数量增加、游客来源地增多和游客满意度提升,具体为2021年三镇分别吸引游客282万人次、109万人次和15万人次。旅游经济收益在政府层面为投资收益、设施收费和商铺税收,个人层面为旅游从业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具体为2021年旅游业分别使政府获得3 682万元、1 575万元和323万元的收入,游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37元、290元和269元,转为居民收入。旅游服务提升表现在旅游从业人员的增加、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业态的丰富等。(4)三个样本镇在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中,以双方相互作用为内生动力机制和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和游客作用为外在动力,内外联动共同推动协调互动。根据动力作用的强弱形成三种互动模式:(1)“城旅结合”的霞关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先城后景,以城镇化为双方互动的主要动力,通过城镇建设完善旅游业态,助推旅游业发展。(2)“景城结合”的莫干山模式。该模式先景后城,以旅游业为互动的主要动力,通过旅游开发获得收益,反哺城镇建设。(3)“商旅结合”的安昌模式。该模式景城共促,旅游业、城镇化均为动力。对比分析三种模式,在主导动力、耦合协调和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主导动力上霞关镇以城镇化为主要内动力,以政府为主要外动力;莫干山镇以旅游业为主要内动力,以游客、居民、政府为主要外动力;安昌镇旅游业和城镇化均为主要内动力,游客、居民、政府为主要外动力。发展阶段上霞关镇为初级阶段、安昌镇为快速发展阶段、莫干山镇为相对成熟阶段。对于5A级景区镇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由于目前公布的5A级景区镇数量较少,本文选取三个典型样本镇进行初探。今后研究若能增加样本数量、做跟踪调研,则能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果,对景区镇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