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需求稳定性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们常常把它作为货币量指标在一国货币政策框架中应该起到何种作用的重要依据。因此,货币需求不稳定的研究和货币政策实践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是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引发了大量关于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分析,学者们纷纷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是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导致了货币量逐渐退出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学者们不断的探索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想获得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难度越来越大。
上述的观点自然也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目前,货币量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货币需求不稳定的事实也让很多学者提出了调整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建议。但笔者认为,首先,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使我国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成因和表现方式,因此,在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轻易提出按西方模式来改革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管是西方流行的通胀目标制,还是美联储的利率规则,都还不适用。所以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货币量仍会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加大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研究也才是合理优化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的现实选择。
而且,从最近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来看,即使不以货币量为目标,也并非意味着可以完全放弃对货币需求问题的研究。在此次危机中,美联储的利率规则已经受到质疑,作为联储理事的Mishkin在近期的演讲中多次强调了利率规则的弊端并建议美联储尽快转向通胀目标制1。不过,退一步看,即使采用通胀目标制,危机的爆发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各类因素对货币层面的潜在影响。仍以美国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起直到危机前,美国的通胀率指标并没有上升,但经济的失衡却悄然在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逐渐形成,这表明,正视诸如资产价格等因素对实体经济增长以及物价稳定的潜在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而这其中,货币需求的变动显然是关键的一环。
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对我国转型期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展开了研究。在分析了转型经济对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可能途径后,本文首先确立了从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结构变迁两个角度重点研究的基本思路。接着,在对西方国家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依次研究了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股票市场发展、经济部门结构变迁、收入分配结构变迁和企业部门内结构变迁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本文借助Divisia货币总量来反映货币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Divisia货币总量与简单加总总量相比,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恰好在这些时刻我国的货币市场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这表明,货币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冲击的确存在。不过,文章同时发现,采用Divisia货币总量并不能完全解决不稳定的问题,这则说明,在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并非造成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唯一原因。
2、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市场处于上涨周期和下跌周期时,股票市场通过股票收益途径对两个层次的货币需求产生了方向完全相反的影响。而通过资产交易途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更是难以捉摸。考虑到近年来中国股市的总容量总体上在持续上升,同时波动的幅度又十分明显,因此,股票市场发展显然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形成了不小的干扰。
3、部门结构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发现,与居民部门较小的货币需求规模弹性相对应的,是其较低的支出增长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总体货币需求持续超额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政府部门相对表现出最大的边际货币需求,同时,其支出增长水平的波动也最大,这给我国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提供了一种政府行为的解释视角。在我国政府支出占主导的体制背景下,国家宏观政策的松紧变化会给货币需求带来更大的冲击,这加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并由此可能增加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
4、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以及货币需求结构都有明显的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都证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对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这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我国广义货币的超额增长现象。同时,利用这一结论,本文还对收入结构与货币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也证明了我们的观点。
5、企业部门内的结构变化会引起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本文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货币需求存在差异,这使得企业的规模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总体货币需求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综合上述结论,本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人民银行应认识到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不高这一客观事实,在设定货币量增长目标时,更多的考虑采用区间设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增长率设定。这一方面可以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减轻了确定货币量中的技术性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逐渐淡化对准确货币量控制目标的关注,并开始更多关注最终目标的设定和完成。
第二,人民银行应对货币量指标本身进行合理的改进。例如,央行应该加强对Divisia货币总量的研究和测量,这一指标能够对简单加总货币总量统计指标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补充。另外,央行还可以在关注M1和M2等货币指标的同时,加强对货币需求结构(M1/M2)指标的关注。
第三,人民银行应在货币量目标设定中加强对金融市场因素的关注。根据本文的分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都对货币需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一方面应该把货币市场创新和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冲击考虑进来;另一方面还应密切监测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状况,并在不同的市场周期中有区别的对待这种波动。
第四,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在我国,货币需求受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关注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等宏观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可能影响,并适时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方向,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以关注不稳定的货币需求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始终只是我们在当前货币政策选择困境中的次优选择,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一政策的操作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未来合适的时机,放弃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政策框架仍然会是大势所趋。